[首頁]

漁農自然護理署年報 2003-2005

[抱負及使命] [署長的話] [大事紀要] [農業] [漁業]
[檢驗及檢疫] [自然護理] [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 [附錄]

 

大事紀要


增加漁業資源


人工魚礁

保存海洋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和促進本地漁業資源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一個主要工作目標。本署自一九九六年開始推行人工魚礁計劃,以增加本港的海洋資源和保護海岸公園、重要的產卵場和育苗場。直至二零零五年,本署投放的人工魚礁達165,570立方米。

第一期的人工魚礁計劃涉及在海下灣和印洲塘海岸公園投放以舊船、舊輪胎、礦石和混凝土製成的人工魚礁,工程已於一九九三年完成。在二零零三年,共有14座生物過濾器人工魚礁投放在海下灣和印洲塘海岸公園內,以進一步增加人工魚礁所在地的生境複雜性和漁業資源增長的表現。第一期計劃,所投放的人工魚礁共有386座,總體積為29,350立方米。

第二期計劃涉及在外牛尾海和大灘海的魚類育苗場投放人工魚礁,工程於二零零四年完成。在這兩個地點所投放的人工魚礁經過特別設計和建造,附加了舊車胎和礦石元件的船隻、特別訂製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及大量現成物料例如舊碼頭組件等。在第二期計劃中,一共投放了155座,總體積為125,820立方米的人工魚礁。

西部水域亦推行了兩項人工魚礁敷設計劃。沙洲、龍鼓洲海岸公園及赤P角機場海事管制區內均設置人工魚礁,旨在改善及保護海洋區,以保育中華白海豚。計劃一共投放了76座人工魚礁,總體積為9,180立方米。

監察結果顯示人工魚礁是促進漁業資源的一種有效設施。人工魚礁四周的生物多樣性及具商業價值魚類的數量,遠比在附近的天然岩岸區為高。至今在人工魚礁已錄得超過220種魚類,利用這些結構複雜的人造棲息地作為覓食、庇護、產卵及孕育幼魚之所,當中不乏具有重要商業價值及罕有的品種。


生物淨化設施
由本署和香港城市大學共同研究,利用人工魚礁作為生物淨化設施以改善養魚區水質的試驗已於二零零四年完成。有關試驗計劃在西貢滘西魚類養殖區進行。本署在二零零二年三月於滘西養殖區投放16個生物淨化設施,這些特別設計的生物淨化設施,提供大量硬表面以供濾食性海洋生物附著生長和提供食物及棲息地來吸引魚類聚集。

研究結果顯示,生長在生物淨化設施上的濾食性生物有效地攝食並吸取由養魚產生的有機廢物。生物淨化設施同時亦誘集大量的魚類,建立了一個豐富的魚類群落。這些生物進行的種種活動可協助清除養殖區內的有機廢物和懸浮微粒,從而改善養殖區內的海床環境。


促進農業發展



有機耕作

有機耕作透過合理、全面的農作環境管理,包括農作物本身、及其所需的空氣、水和泥土,來生產作物。整個耕作過程並不施用化學合成農藥與肥料,或轉基因物料。

由二零零零年十二月起,本署開始協助本地農民轉型有機耕作。在此計劃下,署方提供所需的知識、技術支援及低息貸款,而蔬菜統營處則透過其銷售渠道協助農民銷售有機蔬菜。

在二零零五年,總共有38個分別位於新界吳家村、大江埔、坪輋、大埔和逢吉的農場參與轉型有機耕作,耕地總面積約為19公頃,平均每天生產2噸有機菜。所生產的種類包括生菜、白菜、菜心、通菜、莧菜、芥蘭、唐蒿、矮瓜、苦瓜、冬瓜、長豆角、車厘茄和甘筍等。

本署積極支持「香港有機資源中心」,一所由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農業協會和綠田園基金共同成立的非牟利機構,發展及推行香港的有機生產及加工認證系統。有關的認證標準已於二零零四年底正式啟動,處理的認證申請有二十多宗。

萬人盆菜
「盆菜」是新界士族在喜興節日的傳統菜餚。在二零零三及二零零四年,本署與香港電台及相關業界聯合舉辦了一系列推廣本地漁農產品的活動,包括展覽、烹飪比賽及嘉年華會。兩年的活動都以一個選用本地漁農產品作材料的「萬人盆菜宴」作為活動的高潮。兩次先後在舊啟德機場及添馬艦舉行的盆菜筵都得到社會熱烈的支持,並吸引近萬名市民參與。


禽流感事件



加強防範
自二零零一年五月發生H5N1禽流感以來,針對本地農場、批發市場及零售市場的生物保安措施已逐步加強。本署已落實38項措施加強生物安全,並為持牌家禽農場制訂「個別農場生物保安規條」,在每兩星期最少探訪農場一次期間加強執行監察。

本署在白沙區及其西面一帶雞場推出的注射疫苗試驗計劃於二零零三年五月完成,並經進行H5N1病毒攻毒實驗証明疫苗宜於本港使用作為控制H5N1禽流感的基本措施。自二零零三年六月開始本港所有雞隻必須接受H5N2滅活疫苗注射,本署會在雞隻完成兩次疫苗接種的四星期後,從每批雞隻隨機抽出已接種疫苗的雞隻,檢驗血液中的抗體水平,在確定雞隻已有理想的禽流感H5抗體水平後,才簽發核准編號給農場出售雞隻。

為確保內地入口雞隻與本地雞隻有相同的抗體保護水平,政府在二零零三年中與內地部門達成協議,為供港食用的內地活雞進行禽流感H5N2滅活疫苗注射。自二零零四年一月十五日開始,所有供港食用的內地活雞均已接受禽流感H5N2滅活疫苗注射。

為加強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的生物安全措施,本署在市場入口處加裝消毒池為進出車輛的車胎消毒,防止病原體傳播。在二零零三年十月署方推出扣分制,以確保運載活家禽的車輛符合有關的壎芞郱ョC署方亦於二零零四年十月完成在市場內安裝閉路電視,全時間監察市場運作。

暫停入口內地活雞
自二零零三年年底越南、日本、南韓及泰國等多個東南亞國家相繼發生禽流感疫情,越南及泰國並出現人類感染禽流感個案。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在二零零四年一月二十七日晚上向本港通報廣西一個鴨場出現禽流感疫情,本署翌日即暫停入口內地活雞,並提供本地農場雞隻屍體收集服務,加強農場監查。政府在二零零四年初與內地部門達成協議,所有入口雞苗必須來自內地部門認可的種雞場。供應本港市民食用的內地活雞在二零零四年四月二十日恢復入口,同年五月一日本署停止農場雞隻屍體收集服務。內地雞苗在六月二十五日恢復入口。暫停入口內地活雞期間,本港並無任何野鳥及家禽樣本發現禽流感病毒。

由於暫停入口內地雞苗使本地農場無法持續生產週期因而蒙受損失,政府在二零零四年中發放115萬元特惠金,紓緩有關農場的經濟困難。


自願退還牌照計劃
在二零零四年東南亞地區的禽流感疫情發現病毒具有越來越高的致病性,且對一些抗病毒藥物出現抗藥性。為減少人類感染禽流感的風險,及應付可能出現的大流行,政府當局在檢討本港活家禽的風險管理後,認為應該減少本港活雞總數至現有的一半水平,以減低經由人類與大量活家禽密切接觸而引致本港爆發流行性疾病的風險。

由於政府當局將會在香港推行分區屠宰,使活家禽農場和批發的現行運作模式徹底改變,政府當局認為應該為無意在新環境下營業的持牌家禽農戶推行自願退還牌照計劃。該計劃已在二零零五年三月十四日提交立法會並開始進行諮詢。


防治入侵紅火蟻



二零零五年一月,入侵紅火蟻最先在天水圍的香港濕地公園出現。截至二零零五年三月底為止,全港共發現大約2,000個蟻丘,分佈新界和大嶼山等80多個地點。經專家評估,紅火蟻已存在本港一段時期,而事件似乎與人們種植從內地進口附有泥土的幼樹苗木或植物同期發生。

各有關政府部門隨即合力監察,在其管轄範圍內的地方一旦發現紅火蟻,便用除害劑清除。漁護署不但為各有關方面提供防治紅火蟻的技術支援,提供樣本鑑定服務,又經由互聯網、宣傳單張和海報,教育公眾認識紅火蟻。署方舉辦了多個技術培訓工作坊,向本地的滅蟲公司講解如何防治紅火蟻,又在邊境加強檢查從內地進口的盆栽植物。署方收集了紅火蟻在各區的分佈資料後建立了一個地理信息系統,製備紅火蟻在本港的分佈圖,並成立一個諮詢小組,成員包括本地滅蟲專家、政府官員和大學研究人員,就防治紅火蟻向政府提供意見。


山貝河小灣鱷



搜捕行動
在二零零三年十一月初,村民首先在錦田河近南生圍發現一條長約1.5米的小鱷,屬灣鱷(Crocodylusporosus) 品種,通常分佈在東南亞,新畿內亞和北澳洲等地區,在香港並不常見。

本署隨即派員在現場每日24小時監視小灣鱷的蹤跡及監測捕獸器具的情況,以保障公眾安全。數天後,本署在錦田河設置更多的捕獸籠和用漁網。十一月十三日,一位來自澳洲的鱷魚專家John Lever在本港一家報業機構贊助下來港,嘗試乘電動小船用捕魚槍近距離捕捉小灣鱷,但並不成功。其後,由另一報業機構贊助的一隊內地捕鱷魚專家在十二月六日來港,捕鱷行動同樣失敗。

與此同時,本署人員繼續保留及改良捕獸籠,亦不斷測試和研製新的捕獸陷阱,沿山貝河有利地點設置。在冬季多個月,小灣鱷較少出沒,到天氣回暖,牠又再度活躍,對新的捕獸陷阱也感到好奇,曾經多次爬近捕獸陷阱,只因感覺有人臨近而躲開。

在二零零四年六月十日的早上,小灣鱷在錦田河受困於由本署人員自行研制的套索,一位漁民在現場借出漁網把牠覆蓋制服。歷時多個月的捕鱷行動,成功告終。

「貝貝」香港的寶貝
小灣鱷被生擒後,首先送到本署的動物管理中心,作初步健康檢查及兩星期的檢疫程序。其永久居所設於濕地公園,二零零六年方落成ㄔ峞A其間嘉道理農場協助提供臨時棲所及專業照料。公眾人士可到嘉道理農場探望小灣鱷。

本署和香港電台在二零零四年七月中聯合舉辦小灣鱷命名的比賽,從一千六百多個提名中選出「貝貝」作為小灣鱷正式名稱。「貝貝」既表示小灣鱷是香港人眼中的寶貝,也包含來自「山貝河」之意。


生態調查及資料庫

在二零零二年,本署開展全港生態調查計劃,目標在二零零五年之前分階段建立一個全面的生態資料庫。調查計劃覆蓋香港所有高保育價值的主要生境,包括風水林的位置、狀況及植物種類,以及重點動物群的分佈及數量。調查的物種是普遍用作指示生態價值、干擾程度及/或不同生境/地點的狀況的指標種。

目前,本署已採集、認證及儲存了超過35,000個,約1,500種動植物的記錄;以數據表形式初步存放作內部參考。每一個記錄均附有一般資料如位置、採集時間及數量;某些如適用更附有特別的資料如性別及生命周期的階段。這些資料可以用於全港性初步評估不同地點/物種的生態重要性,及方便為某些特別地點/物種制定更詳細的生態研究。

生態調查的初步結果確定了香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中有香港甚至是全球首次發現的物種。結果亦顯示現時的受保護地區能有效保護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在調查及分析的物種群中,超過95%的本地常見陸上及淡水物種代表均於香港的受保護地區內有代表性的群體棲息。

為了提高公眾人士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興趣及爭取公眾人士對自然保育的支持,本署已建立了一個以互聯網絡為平台的重要物種及生境資料庫,讓公眾人士進入搜索資料。試驗階段的互聯網網站名為香港生物多樣性網頁(www.hkbiodiversity.net),已供公眾人士瀏覽。長遠而言,本署計劃發展一套系統性的資料庫,儲存香港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基線資料,當中包括調查所得的數據及從其他途徑取得的生態資料。

本署計劃繼續進行生態監察及調查,並根據所得經驗發展策略,以期在二零零五年後仍不斷更新資料庫內容。

濕地公園
本署自二零零三年初起於香港濕地公園進行定期的生態調查,收集濕地公園內的生態基線資料。調查涵蓋鳥類、哺乳類、魚類、兩棲、爬行類、蜻蜓、蝴蝶及水生植物等。

二零零三至零四年間,在公園內共紀錄得162種鳥類,其中半數為水鳥或依賴濕地的鳥類,包括罕見的黑臉琵鷺和彩鷸。這些濕地鳥大部份都利用公園內的人工泥灘覓食或棲息。在此期間,於定期生態調查和日常紀錄中,共錄得9種兩棲類、9種爬行類、8種哺乳類、10種魚類、37種蜻蜓及101種蝴蝶。


自然保育政策檢討



本署檢討現行自然保育政策措施並諮詢公眾,以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更有效達到自然保育目標,特別是加強保育私人土地上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本署已制訂新的自然保育政策,包括─

• 公布新的政策聲明,更明確地闡釋我們的理想和政策目標;
• 採用計分制,評估不同地點在生態方面的相對重要性,從而擬訂須優先加強保育的地點清單;
• 為與土地擁有人簽訂管理協議和公私營界別合作方案兩項新措施推行試驗計劃;
• 繼續實施和加強現行自然保育措施;
• 把濕地諮詢委員會歸併為環境諮詢委員會(環諮會)轄下的自然保育小組委員會;
• 加強自然保育的公眾教育及宣傳工作;以及
• 進一步研究設立自然保育信託基金的可行性。


東涌河修復工程



二零零三年年底,東涌河下游一段長約330米的河道被發現受到未經許可的工程破壞。河床曾被挖掘,從河床移走的巨礫和卵石堆放在河岸上。河流低棲及河岸生境因而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地政總署接獲報告後著令停止該未經許可的工程,並對事件展開調查。負責工程的承建商承認責任,並承諾修復受破壞的河段。其後,犯案人士被起訴判罪。

政府成立了跨部門專責小組,負責研究修復計劃和監察隨後進行的修復工程。該小組由環境運輸及工務局主持,成員包括本署及其他相關部門。另外,環境諮詢委員會及其他環保/關注團體的代表亦組成了專家小組,向專責小組提供意見。修復工程的目的是使受破壞的一段東涌河恢復天然面貌,包括恢復河道的闊度和深度;在河道重鋪巨礫和卵石;沿河道闢建河曲、湍流和淺水池,為水生動物提供不同的生境;以及在河岸重新栽種植物,以恢復河岸生境。工程在二零零四年二月展開,並於在二零零四年四月中完成。

修復工程完成後,本署隨即展開為期兩年的計劃以監察生態復原的進度,亦選定了經修復的河段上游一段未受干擾的天然河道作為參考對照。監察計劃的範圍包括河道的環境特點、水質、植物、水生大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群落。初步結果顯示修復河段的生態復原進度理想。水流的自然力量使淺水池、湍流和河曲更趨自然。在修復河段錄得的魚類和大型無脊椎動物(如蜻蜓幼蟲)數目也持續增加,現時已經與在參考河段錄得的數目相若。最值得注意的是,一種具保育價值的稀有魚類品種─北江光唇魚(Acrossocheilusbeijiangensis)─已回到修復河段。此外,受破壞的河岸已再次長出青草、灌木和幼樹等植物。本署在隨後一年時間繼續監察東涌河的生態復原情況,以決定是否有需要進行其他改善工程。


自然觀賞



提升郊野設施質素

二零零三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爆發期間,大批市民紛紛前往郊外舒展身心,呼吸新鮮空氣。周末及假日期間,尤其是復活節假期前後,郊野公園的遊人異常多,對現有的康樂設施構成壓力。為了令郊野公園保持整潔壎矷A本署增加清潔公廁和康樂場地的次數。郊野公園員工延長工作時間至晚間,以便為遊人提供更佳服務。此外,我們進行緊急改善工程,增加公廁的數目,並提升質素。

劃定荔枝窩特別地區
根據《郊野公園條例》,本署在二零零五年三月十五日把約一公頃位於荔枝窩的風水林指定為特別地區,成為本港第十六個特別地區。該區位於荔枝窩村後面的山坡,毗連船灣郊野公園。區內的林地既廣闊又獨特,樹冠層枝葉茂密,下層林木亦很分明。該區極具生態價值,植物種類超逾一百種,部分品種在本港難得一見,亦可找到一些形態獨特的古老大樹。

荔枝窩特別地區的管理目標是作為自然保育和教育用途。為配合這個目標,本署設立了一條連接荔枝窩特別地區、荔枝窩村及沿海地區的自然步道。這條自然步道長約1.2公里,除包括鄉村小路外,部分路面更鋪設了木板,通往區內不同的自然生境及文化遺產地點,例如古老的銀葉樹林及大型的白花魚藤等等。在有特色的地點,更設有說明牌以方便遊人觀賞。行畢全程約需四十五分鐘。

自然教育叢書
為加深市民對香港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對郊野公園的認識,本署與郊野公園之友會合作出版一系列叢書,供不同年齡的讀者閱讀。二零零三至零五年度出版30多本新書,包括動物及植物圖鑑、介紹郊野公園的圖書和推介遠足路線的手冊等。此外,我們出版了15本兒童讀物,為兒童及家長提供本地的動植物資料。市民對這些書籍的反應甚佳。

活生海洋動物擱淺
二零零三年七月,一條抹香鯨於在西貢擱淺,雖經有關人員合力搶救,但最終無法生存,被人道毀滅後在西貢埋葬。同年八月,一條中華白海豚在印洲塘擱淺,經竭力搶救後,最終亦無法生存。

二零零四年五月,糙齒海豚「小荻」在蘆荻灣擱淺獲救,被送往海洋公園療養。雖然經過多月的深切治療和護理,但始終未能復原,在二零零五年三月死去。其骨架將製成標本,作日後公開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