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

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分署的工作

大東山
  • 確認和劃定合適的地點為郊野公園、特別地區、地質公園、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並加以管理,以保護香港的自然環境;
  • 保護重要的海洋及陸上動植物,例如中華白海豚、江豚、珊瑚群落、雀鳥、哺乳類動物、蝴蝶和蜻蜓等;以及
  • 推行宣傳和教育活動,並提供適當的設施,以提高市民愛護大自然的意識。

 

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

黃龍坑為了保育郊野地區,截至二零一四年三月,44,300公頃的土地(約佔全港土地總面積40%)已劃為24個郊野公園及22個特別地區,以作保育、康樂、教育及旅遊用途。郊野公園內設有遠足徑、越野單車徑、自然教育徑、燒烤及野餐地點、露營地點及遊客中心。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錄得的遊客數目約為1,107萬人次。

本署負責管理四個海岸公園及一個海岸保護區,總面積為2,430公頃,作保育、教育和科學研究用途。而海岸公園同時會作康樂用途,其覆蓋範圍包括沿岸和海上景點,以及供各種重要海洋動植物聚居的海洋棲息地,這些地方都是潛水、浮潛、划獨木舟和海底攝影的好去處。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錄得的遊客總數約為153,400人次。

郊野公園、特別地區、海岸公園、海岸保護區及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地圖載於附錄13

 

郊野公園「不包括的土地」

三幅位處西灣、金山及圓墩的郊野公園「不包括的土地」於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分別納入西貢東、金山及大欖郊野公園。本署會在這些區域選擇合適的地點,種植本地品種的樹木和設置設施,以提升自然生境,同時為市民提供宜人的郊外環境進行康樂活動。

 

山火

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郊野公園共發生33宗山火,燒毀28,500棵樹,546公頃土地受損。數宗在西貢東、林村及八仙嶺郊野公園的山火規模較大,造成的損害也較大。本署持續植樹以修復受山火損毀的地方及執行各項防火工作。

 

植樹

本署於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在郊野公園種植超過69萬棵樹苗。為了豐富本地植物的品種,本署不斷培育及栽種各種本地樹種的幼苗,主要包括黧蒴錐、大頭茶、楓香、浙江潤楠、刨花潤楠及木荷等。在本署種植的幼苗中,本地樹約佔80%。 

大棠苗圃培育多種幼苗,專門供郊野公園植林之用。苗圃位於大欖郊野公園,佔地9.5公頃,每年生產逾68萬株樹苗,品種超過100種。

 

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

楓香郊野公園早期主要種植外來的先鋒樹種如台灣相思、紅膠木和愛氏松等,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迅速復修受山火破壞的植被和增加林木覆蓋率。經過數十年持續努力,這目標已達到。

然而,部分林區逐漸呈現老化、壞死或生長空間不足等問題。此外,由於樹木品種較為單一,並以外來品種為主,難以滿足本地野生動物覓食及棲息的需要。加上樹木生長過密,影響其他樹種在林內自然繁衍。為提升樹林景觀,及其生態價值,本署自二零零九年開始,推行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以提高郊野公園林木的價值,達到以下目標:

(一)    改善林地生態環境;
(二)    提高本地動植物品種的多樣性;
(三)    讓林地樹木健康成長,自然繁衍;
(四)    增加本地樹種種子的產量;
(五)    提升郊野公園林地景致的吸引力;以及
(六)    減低大型蟲害發生的機會。

二零一三年秋冬季,本署於17個地點進行計劃,砍伐約4,900棵在林區內的外來品種樹木。然後在隨後的春季在林內補植合適的本地樹木幼苗,讓它們在餘下林木的庇蔭下逐漸成長,取代外來品種樹木。本署會持續推行優化計劃,以便有系統地改善現有的植林區,提升郊野公園的整體生態價值。

除了提升郊野公園林地的生態價值外,本署亦在一些熱門的郊野場地種植能展示四季色彩變化的主題式植物,提升郊野公園林地景致的吸引力。大棠大欖自然教育徑附近的一片楓香林便是個成功例子。每逢深秋季節,壯觀的紅葉便會吸引大量市民前往觀賞。本署會繼續物色合適的地方種植主題式植物,供大眾市民觀賞。

 

樹木管理

為改善管理香港的樹木,以及保障公眾安全,本署在郊野公園的郊遊場地及鄰近非高速公路的地點加強樹木檢查、風險評估和樹木護理的工作。本署人員檢查了超過36,000棵樹(涉及約1,200個地點和620個鄰近公路旁的樹組)及6棵古樹名木。對健康狀況惡劣或有可能對公眾構成危險的樹木,本署採取修剪、疏枝等樹木管理措施。所有樹木管理工作均由本署經驗豐富的合資格員工進行。

 

越野單車活動

越野單車徑由於在郊野公園進行越野單車活動越來越受歡迎,本署二零一三年十一月開始,在大欖郊野公園田夫仔北面修築一條全長約5公里的越野單車徑,連接現有的田夫仔北段越野單車徑。新路徑根據國際越野單車協會推廣的可持續使用路徑原則設計和建造,沿路有不少具挑戰性的新猷,例如邊坡彎道、碎石路等,適合具備進階技術或資深的越野單車愛好者使用。路徑建設工程有來自不同越野單車及遠足團體的義工參與,工程預計二零一五年初完成。

 

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香港地質公園學校地質公園是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並融合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獨特自然區域。保育、教育及可持續發展是地質公園的目標。香港地質公園於二零零九年成立,並於二零一一年成為世界地質公園,以保護香港的豐富地貌資源,其中不少極具學術研究、旅遊、教育及觀賞價值。

為加強向遊客推廣香港世界地質公園,本署在通往公園的西貢市中心設立火山探知館,介紹香港古時的火山,以及火山地貌在一億多年前形成的情況。探知館將於二零一四年七月開幕,為地質公園遊客提供便利的起點。

東平洲香港地質公園於二零一三年十二月舉行了連串活動,包括首屆「亞太區地質旅遊研討會」及亞太地質公園主管知識分享工作坊」,讓亞太區地質公園主管聚首一堂,就地質保育和地質公園管理分享經驗和交流心得。

在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絡關係方面,香港地質公園於二零一三年六月分別與梅塞爾坑世界遺址及雲仙火山世界地質公園簽訂合作協議。香港亦持續與姊妹地質公園及合作伙伴共同舉辦各類教育及推廣活動。

學校教育是香港地質公園的焦點,本署亦一直致力向學生推廣地球科學普及化。年內,香港地質公園積極為來自一所香港地質公園學校的師生推行連串交流活動。逾100位來自香港地質公園及日本糸魚川世界地質公園的師生於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在日本糸魚川學校見面,香港的師生並參觀位於雲仙火山區世界地質公園及阿蘇火山地質公園的多個地質景點,與當地社群接觸。

 

海岸公園的管理工作

隨着海岸公園的遊客數目日漸增多,本署採取多項措施,包括加派人手巡邏,由義工向遊客宣傳遊覽時須遵守的事項,安排教育導賞活動,以及印發教育宣傳資料等。此外,為防止非法活動,本署亦在海岸公園加強執法行動。

 

自然護理教育

自然導賞活動

香港郊野全接觸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本署推出連串自然護理教育活動,向本地逾29萬名學生、教師和自然愛好者推廣自然護理教育。本署繼續推行「體驗自然」郊野公園教育活動計劃,以加強郊野公園自然護理的教育配套。計劃旨在加深公眾認識香港的郊野公園、生物多樣性、植物護理和地質特徵,使他們更了解愛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當中的項目包括一系列適合學生的郊野研習活動,以及為市民舉辦的自然導賞活動。

 

自然教育中心年內推行的學校活動包括郊野定向、幼稚園及小學訪校計劃、學校生態導賞團,以及為鼓勵中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認識本署在郊野公園推行的各項保育工作而舉辦的「郊野小記者校際比賽」。

公眾活動內容豐富,有自然教育中心導賞、樹木研習徑定點導賞、「體驗自然」工作坊、及以推廣生態保育為題的展覽和比賽。此外,本署亦舉辦「香港郊野全接觸」、「遠足植樹日」及協辦「民安隊山嶺活動安全推廣日」。這些活動既可推廣遠足樂趣,又可向公眾灌輸遠足活動的安全知識。

年內,約有263名義工完成「郊野同心」義工計劃下的基本訓練。參與郊野公園自然護理及教育工作服務的義工人數共有654名,服務總時數為47,496小時,項目包括宣傳活動、巡迴展覽、定點導賞、遠足徑巡邏及植物護理等。

海洋護理教育活動

學生導賞活動本署為各界人士舉辦多項海洋護理教育活動。年內,本署舉辦了87次公眾生態旅遊、11次公開講座、4次海灘清潔活動、58次學校講座、53項展覽及43次其他類型的教育活動,合共逾49,000人參加。

潛攝大賽得獎作品

本署與本地漁民組織及生態旅遊機構合作,在二零一零年於西貢及本港東北水域推出「香港漁民文化與海洋及地質資源導賞團」試驗計劃,目的是透過海上導賞團,向公眾推廣本地漁民文化、生態和地質特色,並期望漁民能掌握經營導賞團所需的經驗和技巧,在未來持續以商業模式營運。除了西貢及本港東北水域外,計劃在二零一一擴展至南丫島、二零一二至屯門,以及二零一一至大澳水域,讓更多漁民參與,學習轉型至可持續生態旅遊活動。年內,該計劃共舉辦了138次學生導賞活動,參與師生超過4,167人;商業營運的導賞團共舉辦25次,參與人數有784人。共有400名漁民於本計劃中接受相關培訓。

 

潛攝大賽得獎作品本署和香港潛水總會於二零一三年五月至十月期間合辦「香港潛攝大賽二零一三」,旨在宣傳美麗的海洋生態及海洋生物,藉此加強公眾對海洋環境保育的意識。是次比賽共接獲365份參賽作品。得獎作品已於二零一三年十月至二零一四年一月期間在香港奧運大樓、香港濕地公園、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和香港文化中心巡迴展出,供公眾人士欣賞。

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本署和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攜手舉辦24次中學師生海上考察海豚活動,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到野外觀察中華白海豚,學習保育海洋的知識。

 

執法工作

郊野公園護理員經常巡邏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為遊客提供服務和執行《郊野公園條例》及其他相關法例。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共有1,146宗郊區的違例個案完成檢控程序,詳細的統計數字載於附錄14。郊野公園護理員及自然護理員經常在郊野公園內執行特別任務,例如搜尋非法捕獸器、到鄰近郊野公園的鄉村進行防火宣傳活動,執行禁止餵飼野生動物的條例,以及協助警方搜尋失蹤人士等。此外,護理員亦經常與警方採取聯合行動,打擊在郊野公園內發生的罪案,例如非法砍伐羅漢松及土沉香等。

海岸公園護理員每天都會巡邏海岸公園和海岸保護區,留意範圍內的非法捕魚活動。本署人員與水警和深圳的漁政當局保持緊密聯繫,合力防止內地漁民在海岸公園非法捕魚,並向遊人發出勸喻或警告,如有需要,更會作出檢控。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涉及在海岸公園非法捕魚的成功檢控個案有37宗。

 

海洋護理

珊瑚礁普查

珊瑚群落年內,本署與珊瑚礁普查基金合作,統籌每年在香港進行的珊瑚礁普查。珊瑚礁普查涵蓋33個珊瑚區,共有逾580名潛水人士自願參與。其中在20個珊瑚區錄得頗高的珊瑚覆蓋率(即超過50%),而珊瑚的生長情況在所有地點都很穩定。本署透過公布珊瑚礁普查的結果,讓公眾更了解本港海洋環境的現況,以共同保護寶貴的海洋資源。普查所得資料十分有用,讓本署得知珊瑚的情況,並採取適當措施保護香港海域內的珊瑚。

珊瑚護理

鹿角珊瑚本署分別於甕缸灣、橋咀洲及赤洲設置特製的珊瑚標誌浮標,以便更有效地保護珊瑚,避免珊瑚因船隻下錨而受損。本署亦定期進行海上巡邏和海底生態調查,以監察上述地區的珊瑚標誌浮標的成效。調查結果令人鼓舞,在設有珊瑚標誌浮標的區域,整體的活珊瑚覆蓋率均有所上升,受損的珊瑚亦有復原跡象。

保育海洋哺乳類動物

中華白海豚在珠江口水域出沒的海豚估計最少有2,500條,當中1,300至1,500條在珠江口東面及香港水域出沒。本署委託機構長期監察香港海洋哺乳類動物,這是香港中華白海豚護理計劃下的一項存護措施。監察發現近年在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數目有明顯下降的趨勢。詳細分析顯示,在大嶼山西面、西北面及東北面三個監察範圍的海豚數量顯著減少,由二零零三年的158條下降至二零一三年的62條。本署會繼續推行存護行動,包括生境保護和管理、長期監察海豚的數目、調查海豚擱淺事件、提高市民保護海豚的意識,以及聯絡廣東當局,就中華白海豚的存護工作交換資訊。本署密切監察近年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的變化和趨勢,研究海豚數目下降的原因,並制定跟進措施。

本署與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合作研究擱淺海豚,派員到現場調查每宗擱淺個案,並搜集組織樣本作進一步研究。本署繼續透過舉辦展覽和講座,以及派發海報和小冊子等途徑推廣保護海洋哺乳類動物,宣傳觀豚守則和報告擱淺海豚熱線。透過這些活動,市民已漸漸加深對海洋哺乳類動物的認識。

水底生態調查

水底生態調查本署於二零一一年起成立潛水隊進行水底生態調查,隊員均具備水肺潛水及水底生態調查經驗。年內,潛水隊繼續進行的專題項目包括石珊瑚、軟珊瑚、柳珊瑚、黑珊瑚、珊瑚魚及人工魚礁的長期監察,以及有關珊瑚健康及海藻多樣性的重點研究。

 

環境影響評估研究

本署定期就發展建議和項目,以及環境影響評估研究提供專業意見,以確保充分評估有關工程項目對海洋環境和生態可能產生的影響,並透過有效的緩解措施把影響減至最低。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