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

渔业分署的工作

本地养鱼
  • 向渔民及养鱼户提供财政及技术支援,推动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 执行法例,规管渔业;
  • 策划和推行适切的计划及措施,以存护和管理渔业资源;以及
  • 为鱼类统营处提供行政支援。

 

渔业概况

本港的渔业由捕捞、海鱼养殖及塘鱼养殖组成,为本地市场提供稳定的鲜鱼供应。在二零一三年,捕捞渔业及海鱼养殖业的产量约占本港海鲜食用量的28%,而塘鱼养殖业的产量约占淡水鱼食用量的3%。

捕捞渔业

在二零一三年,本港约有4,000艘渔船,渔民数目约有8,800人。捕鱼方法主要有拖网、延绳钓、手钓、刺网及围网。各类渔船的数目刊载于附录7。捕捞渔业在二零一三年的产量估计达170,129公吨,其中约有45,000公吨渔产供应本地市场。

海鱼养殖业

鱼排  海鱼养殖业在风浪较少的沿岸水域进行,养鱼户以浮排悬挂的网箱养殖海鱼。在二零一三年,本港有26个根据香港法例第353章《海鱼养殖条例》指定的养鱼区,面积共209公顷,持牌海鱼养殖者有987名。大部分养殖场以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平均面积约287平方米。二零一三年的估计产量达1,005公吨,约占本地活海鱼食用量的5%。养鱼区分布图刊载于附录8

塘鱼养殖业

内陆鱼塘主要位于新界西北部,占地约1,150公顷,二零一三年的产量达2,187公吨。大部分鱼塘采用混合养殖法,养殖的鱼类品种以鲤科鱼为主,混合宝石鱼、福寿鱼或乌头一同养殖;有些沿岸鱼塘则改为饲养半咸淡水品种,如金鼓、鱼、黄鱲及龙趸,以获得较佳的利润。

 

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禁止在香港水域拖网捕鱼

拖网渔船 政府于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开始禁止在香港水域拖网捕鱼,使遭受损害的海牀及海洋资源得以复原。为协助受影响的渔民,政府推出一次过的援助计划。年内,跨部门工作小组完成处理向受影响拖网渔船船东发放特惠津贴的申请,并会继续处理其他两项申请:向近岸拖网渔船船东所雇用的本地渔工提供一笔过补助金及近岸拖网渔船自愿回购计划。

本署透过「渔业发展贷款基金」提供一次过贷款,供受影响的渔民改良渔船以便在香港境外水域作业。船东亦可以利用贷款从事较可持续发展的渔业或其他相关作业,并实行作业计划以减少燃料消耗和碳排放。

本署推出特别培训计划协助受影响的渔民转型至其他可持续发展的渔业作业模式,包括水产养殖业及休闲渔业。本署计划将部分回购渔船用作人工鱼礁,以增加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

为协助本地捕鱼业迈向可持续发展,当局已完成修订香港法例第171章《渔业保护条例》,并推行一系列渔业管理措施,包括:

  • 设立本地渔船登记制度;
  • 限制新渔船加入和把捕捞力量维持在适当水平;
  • 限制使用或借助非渔船类别的船只捕鱼及禁止使用或借助非本地渔船捕鱼;以及
  • 设立渔业保护区。

在香港实施《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

为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以可持续方式运用海洋资源,政府建议制订新法例,推行管制犬牙南极鱼贸易的计划,藉此在香港实施《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为此,本署已展开谘询相关持份者等准备工作。

在南极海洋栖息的犬牙南极鱼一直遭滥捕,公约委员会在2000年推行名为「犬牙南极鱼产品证书制度」的养护措施,以免犬牙南极鱼受到非法捕捞活动侵害。

打击破坏性捕鱼活动

本署定期巡逻香港水域,打击违反香港法例第171章《渔业保护条例》的破坏性捕鱼活动,当中包括使用炸药、有毒物质、挖采、抽吸或拖网器具,以及传送电力的器具。年内,本署成功检控23宗非法捕鱼个案。

放置人工鱼礁

生物过滤器人工鱼礁可促进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育,并为鱼类提供食物,以及充当庇护和栖身之所。自一九九六年起,本署一直推行人工鱼礁计划,在适当地点如海岸公园,以及牛尾海和大滩海等重要鱼类产卵和育苗场,放置约179,000立方米的人工鱼礁。超过220种鱼类,包括石斑、鱲鱼、笛鲷和细鳞等高价鱼种在这些鱼礁觅食、栖息、产卵和繁育。为改善鱼类养殖区内的水质及海牀环境,本署在滘西、深湾和芦荻湾鱼类养殖区内投放人工鱼礁作生物过滤器。除恒常的人工鱼礁鱼类调查外,本署在二零一一年进行研究,以持续监察及评估各种人工鱼礁在增加渔业资源的效益。结果显示人工鱼礁的渔业资源比天然岩岸生境的渔业资源为高。

支援服务

渔业调查本署向渔民提供技术支援、培训、联络和信贷等服务。本署于年内继续与内地及海外的渔业部门及机构保持联系,并向渔民发放所得的休闲渔业、水产养殖、渔产品加工及其他可持续发展渔业模式的相关资料,以及向渔民提供技术意见,协助他们制订发展计划。

二零一三年五月中至七月底,内地机关在南海实施为期两个半月的休渔期。为协助约1,200艘受影响的本地渔船,本署年内向船主提供约260宗由鱼类统营处贷款基金发放的休渔期贷款,合共5,040万元。

本署在二零一三年的南海休渔期间,举办8个与渔业相关的免费培训课程,以加强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协助渔民转型至其他可持续发展渔业的作业模式。

本署在二零一四年一月设立渔业持续发展基金,协助本地渔业社群应付新挑战,朝可持续或高增值的作业模式发展,提高渔业的整体竞争力。藉着相关的资助项目,渔民既可改善生计,亦更能应付经营环境的转变。

渔业影响评估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及鱼类的栖息地,本署继续就工程项目发展建议书、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估研究、环境监察和审核计划进行审核及提供专业意见,以确保工程项目对渔业造成的潜在影响已被充分披露及评估,并令相关影响得以避免或透过有效的缓解措施得以尽量减低。本署亦协助调查怀疑由发展工程项目所造成的鱼类死亡或水质下降个案,以便及早提出补救措施,减少鱼类损失。

 

水产养殖业

妥善管理海鱼养殖活动

根据香港法例第353章《海鱼养殖条例》,本港所有海鱼养殖活动均须领有牌照,并须在指定的鱼类养殖区内进行。本署定期派员巡视,确保区内的鱼类养殖活动符合法例及牌照要求。

为满足市民对休闲垂钓活动的需求,以及协助养鱼户发展较多样化的业务,本署推行计划,准许养鱼户在鱼排经营休闲垂钓业务。截至二零一四年三月,在12个养鱼区内有48名持牌人获准经营相关业务。

维护水产养殖环境

为了尽量减轻红潮及水质下降对海鱼养殖业所造成的影响,本署定期监测养殖区的水质,并实施红潮监测及管理计划。计划包括在红潮形成前主动监测浮游植物,以及在接获红潮报告后,立刻进行快速的风险评估。本署透过采用「地理讯息系统」技术的电脑系统,显示有红潮出现的海域及时段,迅速分析其发展情况及移动方向。本署透过各养殖区的红潮支援小组、新闻稿和红潮网页及早向养鱼户及市民发出红潮警告,并提供技术意见。

年内,本港水域共录得8宗红潮,并没有引致鱼类死亡。

推广优良的水产养殖方法

为减轻养鱼户因鱼病所引致的损失,本署推行鱼类健康检查计划。年内,本署定期派员巡查鱼场以便及早发现鱼病,向养鱼户提供预防鱼病措施的培训,以及为患病鱼类提供诊治服务。在「良好水产养殖管理计划」下,本署定期派员探访养鱼户,检测养鱼场的水质及鱼类样本,监察养鱼场的养殖情况,并在各养鱼区举行讲座,实地示范和派发小册子,向养鱼户推介经改良的养殖技术和良好管理方法。

优质养鱼场计划

优质鲜鱼本署由二零零五年年中开始推行自愿性质的「优质养鱼场计划」,协助促进本地水产养殖业的竞争力。参与计划的养鱼场须实施良好的水产养殖方法,以提升环境卫生及养鱼的质素。养鱼须于出售前通过品质保证测试,包括检验其体内的残留药物及重金属水平,以确保符合食物安全标准。计划推出后,深受本地海鱼及塘鱼养殖户欢迎,截至二零一四年三月,共有112个养鱼场成功登记为「优质养鱼场」(32个淡水鱼养殖场及80个海鱼养殖场),占本港养鱼场面积约19%。本署和鱼类统营处会继续为计划下生产的渔产品进行宣传及市场推广。

本地养殖场自愿登记计划

为加强对本地养殖场的监测及提高本地养殖业的质素,本署为本地塘鱼养殖场进行自愿登记计划。截至二零一四年三月,已有290个塘鱼养殖场登记参与计划。

促进本地鱼苗孵化场的发展

孵化实验场  本署由二零零八年开始在打鼓岭进行鱼苗孵化试验,并与养殖户共同研究适合本地的孵化及育苗技术。本署开发的宝石鱼苗孵化技术已成功转移至本地养鱼户。

有机水产养殖

本署致力协助业界改善本地水产养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自二零一零年起,本署向本地养鱼户提供有机水产养殖知识,并协助他们取得香港有机资源中心发出的认证。本地养鱼户生产的有机鱼产品广受本地消费者欢迎。

 

鱼类销售

确保鱼类产品有秩序地批销

根据香港法例第291章《海鱼(统营)条例》,鱼类统营处透过鱼类批发市场,为渔民及鱼商提供有秩序的批销服务。本署向统营处提供技术及行政支援,并就非法批销海鱼采取执法行动。

推广本地渔业产品

2014本地渔农美食迎春嘉年华  本署与鱼类统营处紧密合作,推广本地渔产品。年内,鱼类统营处继续透过其辖下的鱼类产品加工中心,发展优质渔产品,并利用其市场网络,把本地的优质渔产品,特别是来自优质养鱼场计划的产品,推介给本地市民。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