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护理

自然护理分署的工作

蝴蝶
  • 从多方面保育本港的动植物及自然生境,包括就发展建议、规划策略、环境影响评估等工作提供有关自然保育的专业意见;
  • 订定和推行生物多样性保育计划,以及鉴定具特殊科学价值的地点等;
  • 定期进行生态调查,更新纪录,并管理香港的生态资料库;
  • 管制基因改造生物的环境释出及进出口;
  • 监察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并发展及管理香港湿地公园;
  • 保育濒危动植物;以及
  • 香港茶
  • 透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市民对自然保育的认识,以及
    鼓励他们参与自然保育活动。

 

自然环境

斑腿泛树蛙香港的地形及亚热带气候,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提供各式各样的栖息地。本港虽是弹丸之地,但自然景致却多姿多采,海岸沙滩、嶙峋石岸、高耸山峰、茂密林地与绿茵山峦,互相映衬,构成独特的风景。

香港有维管植物逾3,300种(其中约2,100种属本地品种)、陆上哺乳类动物55种、鸟类525种、淡水鱼类185种、爬行动物86种、两栖类动物24种;昆虫种类亦十分繁多,共录得约240种蝴蝶及117种蜻蜓。

 

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

公众论坛《生物多样性公约》(《公约》)是起源于一九九二年可持续发展地球高峰会的一项国际性条约,于二零一一年延伸至香港。《公约》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持久使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地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公约》亦强调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福祉的重要性。

《公约》要求各缔约方预备一份《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计划》),以确保《公约》的精神能在各层面和界别实践。虽然香港不是《公约》的缔约方,但在顾及本地需要和缓急次序下,政府目前正在制订一份属于香港的《计划》,用以加强保育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为协助制订《计划》,政府委任生物多样性督导委员会,并在其下设立三个工作小组:陆地生物多样性工作小组、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作小组和提升意识、建立主流及可持续利用工作小组。此外,工作小组下设的专题小组会就特定议题,由专家、地方代表及政府官员作深入探讨和提出建议。这有助列出本港生物多样性的现况和保育措施,以及确定进一步的工作。

 

加强自然保育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公布的「新自然保育政策」选定了12个地点,透过公私营合作及管理协议计划优先加强保育。有关计划由土地拥有人或非政府组织推行,本署负责监察。

截至二零一四年三月,共有4个管理协议计划分别在4个须优先加强保育的地点进行。当中两个计划自二零零五年起在塱原及凤园进行,受保育的私人土地合共逾16公顷;另外两个计划于二零一三年二月在拉姆萨尔湿地及该湿地以外的后海湾湿地全面进行,分别涵盖超过330及400公顷鱼塘,以持续管理内后海湾鱼塘的保育工作。塱原及凤园的雀鸟及蝴蝶数量和品种,以及鱼塘于放塘期间的水鸟数目均有所增加,显示管理协议计划有效提高这些地点的保育价值。计划除对丰富生物多样性有直接作用外,亦提高了公众、当地村民和渔民的自然保育意识。

 

生态调查及资料库

生态调查本署由二零零二年开始进行全港生态调查计划,以维持及更新全港的生态资料库。调查计划覆盖香港所有具高保育价值的主要生境,包括风水林的位置、状况及植物种类,以及重点动物群的分布及数量。截至二零一四年三月,本署收集、鉴定及于数据库内储存了约200,000个,逾4,000种动植物的纪录。

生态调查的结果确定香港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部份物种是香港甚至全球首次发现。结果更显示,受保护地区内的物种是香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份。在调查及分析所覆盖的物种群中,有超过98%的本地常见陆上及淡水物种,均有具代表性的族群在香港受保护地区内栖息。

年内,本署继续利用载有具代表性物种及生境资讯的网上资料库「香港生物多样性网页」及「香港在线生态地图」,提高公众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及自然保育的意识。本署亦研发了一套以地理资讯系统运作的中央资料库,储存调查所得的数据及由其他途径取得的生态资料。

 

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

拉姆萨尔湿地一九九五年,米埔及内后海湾约1,500公顷的湿地被正式列为拉姆萨尔湿地。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位处主要候鸟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飞行路线」上,是超过150种迁徙及本地水鸟的重要中途补给站及栖息地。

本署由二零零一年开始为拉姆萨尔湿地推行长期的生态监察计划,以便收集该湿地的基线生态资料,监察范围包括湿地内的底栖动物群落及生境状况。

本署由一九九七年开始委托香港观鸟会在后海湾进行每月水鸟普查。在二零一三年十月至二零一四年三月期间,后海湾录得的水鸟数目最高约为51,313只,包括9,552只鸭和鸊鷉、17,315只涉禽、9,216只鸥及燕鸥、8,761只鸬鹚、2,728只鹭鸟及199只秧鸡。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黑脸琵鹭是全球濒危鸟类之一,只分布于东亚地区。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冬季期间,全球种群调查共录得2,726只黑脸琵鹭。在二零一四年一月录得最多有252只黑脸琵鹭以内后海湾作为冬季栖息地或迁徙中转站,数量相等于全球总数约9%,亦是全球第四大的越冬种群。

本署由二零零一年开始实施黑脸琵鹭保育计划,以保持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的良好环境,为黑脸琵鹭提供过冬的地方。计划包含物种及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监察、研究、教育、培训和区域合作等措施。

 

海龟

放流海龟绿海龟是唯一经常在香港产卵的海龟品种。本署为海龟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育措施,包括在绿海龟产卵季节(每年六月至十月)把南丫岛深湾列为限制地区,进行执法巡逻及公众教育等。在二零一三年七月至十月期间,本署拯救了健康情况欠佳的绿海龟两只及玳瑁一只。它们在香港海洋公园接受治疗,康复后已被放流。本署于放流前为海龟装上卫星追踪仪,以加深了解它们迁游到南中国海觅食地的路线。卫星追踪研究显示,由本署放流的海龟(包括绿海龟及玳瑁)到达香港东面的大鹏湾、万山群岛、广东的汕尾、港口及南澳、东沙群岛、福建东港、菲律宾北部及西沙群岛的觅食地。

 

管制濒危物种贸易的措施

干海马香港法例第586章《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条例》(《条例》)是本港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公约》)规定的法例,严格规管涉及濒危物种的贸易。

年内,本署继续严厉打击涉及濒危物种的非法贸易,检获濒危物种的个案共有671宗,涉及的种类繁多,其中常见的包括活生的龟鳖、蛇、兰花、象牙、爬行动物的皮制品、干海马和穿山甲肉或鳞片。

兰花

本署继续透过濒危物种资源中心、举办展览、派发单张,以及在机场和口岸管制站展示相关资讯等途径,致力促进市民、学生和贸易商认识保护濒危物种,提醒他们遵守法例。

《公约》第十六届缔约国大会二零一三年三月在泰国曼谷举行,会上通过修订《公约》附录所列濒危物种的清单和多项与实施《公约》相关的决议。修订包括把某些鲨鱼、龟鳖和木材品种列入附录。在会议举行前,本署就修订《公约》附录的提案向业界发出通函,并为多个相关行业的人士举行简介会介绍提案内容。为了履行《公约》的规定,本署正修订《条例》。

有关濒危物种贸易管制的统计数字载于附录12

 

管制基因改造生物

香港法例第607章《基因改造生物(管制释出)条例》(《条例》)是本港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规定的法例。《条例》规管基因改造生物的环境释出及其出入口。根据《条例》,向环境释出或输入拟向环境释出的基因改造生物,须事先获得渔农自然护理署署长的批准。此外,载有基因改造生物的货运批次,在输入或输出时须附同订明文件,以方便辨识基因改造生物,以及提供联络点以便取得进一步资料。

本署推行一系列宣传及教育活动,以促进公众对《条例》的认识及了解。活动包括向市民派发宣传小册子、在机场播放短片、举办巡回展览及更新基因改造生物纪录册。

 

香港湿地公园

世界湿地日2014香港湿地公园于二零零六年五月正式开幕,是推广香港生态旅游的重要设施,亦是香港湿地保育及公众教育的重要里程碑。湿地公园结合了6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以及总楼面面积逾一万平方米,包括多个湿地展览廊的访客中心。年内,公园录得约44万名的入场人次。

本署负责湿地公园的管理工作,包括日常营运、教育及社区服务、展品维修、生境管理及市场推广等范畴。

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湿地公园为约170,000名访客举办各类适合一家大小的活动,包括导赏团、讲座及研讨会、野生动物观察班、比赛、话剧、艺术工作坊及专题活动等。

湿地公园向幼稚园至高中的学生提供学校导览活动。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湿地公园为超过19,200名学生提供逾840次导赏活动。此外,为支援学校的湿地教育工作,公园亦举办展览、讲座、教师工作坊及学校伙伴计划。年内,公园举办了16次教师工作坊,让教师认识如何在公园进行教学活动。

至于一般访客,公园于年内举办了12次公众讲座,吸引超过1,100名访客参加。公园亦举办多项配合公众假期及主要节日的主题活动,包括观鸟节、湿地蝶影、马蹄蟹双周及世界湿地日庆祝活动。

湿地公园继续与各界合作,将湿地保育的信息推广至社区。香港湿地公园义工计划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招募了约1,240名义工。义工除协助访客中心的运作及提供导赏服务外,亦参与户外生境的管理工作。公园与企业及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和资源,推广湿地保育。

香港湿地公园在推动亚太地区湿地保育和教育方面担当重要角色。作为亚洲国际湿地网络的重要成员,香港湿地公园与亚太地区的湿地中心分享湿地教育工作的经验与心得。

候鸟

本署自二零零三年开始管理湿地保护区,目的是提升其生态功能。自此,湿地保护区内的湿地生境为黑脸琵鹭及众多其他水鸟提供栖息地。本署在区内录得的雀鸟种类的累积数目已达247种,水禽或依赖湿地的鸟类约占鸟类物种总数的45%。除鸟类外,公园内还录得多种其他生物,尤其是与湿地有密切关系的蜻蜓、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区内录得的蜻蜓、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种类的累积数目分别为52种、10种和29种,这显示只要有适当的设计和管理,生态保育、教育和旅游功能是可以并存的。

 

香港植物标本室及植物存护

香港植物检索手册本署管理香港植物标本室,其工作范围包括:有系统地采集、鉴定及修护香港植物标本。年内,标本室藏有43,200多份标本,其中290多份为模式标本,在区内具相当重要性。

香港植物标本室联同华南植物园合作编著《香港植物志》和《香港植物检索手册》。《香港植物志》收录所有香港有纪录的植物种类,是首本以英文编写而辅以丰富绘图及彩照的华南地区植物志,具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一至四卷及总索引已相继于二零零七年至二零一二年出版。二零一三年出版的《香港植物检索手册》以《香港植物志》为蓝本,根据稳定、可靠与显著的植物形态及特征,编纂成二歧式检索表,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士和植物爱好者参考。手册附有2,000多张植物彩照及术语图解,帮助读者使用检索表。

标本室是植物研究人员的资源中心,藉着馆藏标本和相关考察纪录,及专科图书馆内的植物学文献,为有意探讨本地植物的学者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标本室还提供团体预约参观服务及出版教育刊物,以促进市民对香港植物的认识。此外,载于重新编写的标本室网站内的「香港植物资料库」,亦提供超过3,300 种本地植物的基本资料及6,000 幅照片。

 

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

红树林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可位于陆地或水上,其特殊科学价值取决于该处的动植物、地理或地质特点。年内,本署继续派人巡视和监察这些地点的情况及其科学价值,并按需要在某些地点进行适当的生境管理工作,以维持或提高其价值。举例来说,本署曾于鸦洲及米埔村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进行防治薇甘菊的措施,以改善该处树木的生长,为鹭鸟提供适合筑巢繁殖的地点。本署亦曾于凤园谷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种植蝴蝶的寄主植物,以强化蝴蝶的生境。此外,本署继续检讨各个地点的情况,将一些因环境改变而失去特殊科学价值的地点从名录中剔除,同时亦会继续物色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新地点。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的纪录册中共有67个地点。

 

野生猴子

野生猴子香港野生猴子数目在过去多年的增长引起公众关注。为了长远控制其增长,本署加快为野生猴子进行避孕试验计划。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本署替164只猴子避孕。此外,本署亦加强执法,在特定郊野公园禁止喂饲野生猴子,以减低它们对游人的滋扰。年内,共有152人在郊野公园内因违例喂饲野生猴子而被检控。 随着本署实施避孕计划及禁喂措施,本港野猴的数目出现下降趋势,相关的滋扰个案亦有所减少。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