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分署的工作

大东山
  • 确认和划定合适的地点为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地质公园、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并加以管理,以保护香港的自然环境;
  • 保护重要的海洋及陆上动植物,例如中华白海豚、江豚、珊瑚群落、雀鸟、哺乳类动物、蝴蝶和蜻蜓等;以及
  • 推行宣传和教育活动,并提供适当的设施,以提高市民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

黄龙坑为了保育郊野地区,截至二零一四年三月,44,300公顷的土地(约占全港土地总面积40%)已划为24个郊野公园及22个特别地区,以作保育、康乐、教育及旅游用途。郊野公园内设有远足径、越野单车径、自然教育径、烧烤及野餐地点、露营地点及游客中心。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录得的游客数目约为1,107万人次。

本署负责管理四个海岸公园及一个海岸保护区,总面积为2,430公顷,作保育、教育和科学研究用途。而海岸公园同时会作康乐用途,其覆盖范围包括沿岸和海上景点,以及供各种重要海洋动植物聚居的海洋栖息地,这些地方都是潜水、浮潜、划独木舟和海底摄影的好去处。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录得的游客总数约为153,400人次。

郊野公园、特别地区、海岸公园、海岸保护区及中国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地图载于附录13

 

郊野公园「不包括的土地」

三幅位处西湾、金山及圆墩的郊野公园「不包括的土地」于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分别纳入西贡东、金山及大榄郊野公园。本署会在这些区域选择合适的地点,种植本地品种的树木和设置设施,以提升自然生境,同时为市民提供宜人的郊外环境进行康乐活动。

 

山火

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郊野公园共发生33宗山火,烧毁28,500棵树,546公顷土地受损。数宗在西贡东、林村及八仙岭郊野公园的山火规模较大,造成的损害也较大。本署持续植树以修复受山火损毁的地方及执行各项防火工作。

 

植树

本署于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在郊野公园种植超过69万棵树苗。为了丰富本地植物的品种,本署不断培育及栽种各种本地树种的幼苗,主要包括黧蒴锥、大头茶、枫香、浙江润楠、刨花润楠及木荷等。在本署种植的幼苗中,本地树约占80%。 

大棠苗圃培育多种幼苗,专门供郊野公园植林之用。苗圃位于大榄郊野公园,占地9.5公顷,每年生产逾68万株树苗,品种超过100种。

 

郊野公园植林优化计划

枫香郊野公园早期主要种植外来的先锋树种如台湾相思、红胶木和爱氏松等,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迅速复修受山火破坏的植被和增加林木覆盖率。经过数十年持续努力,这目标已达到。

然而,部分林区逐渐呈现老化、坏死或生长空间不足等问题。此外,由于树木品种较为单一,并以外来品种为主,难以满足本地野生动物觅食及栖息的需要。加上树木生长过密,影响其他树种在林内自然繁衍。为提升树林景观,及其生态价值,本署自二零零九年开始,推行郊野公园植林优化计划,以提高郊野公园林木的价值,达到以下目标:

(一)    改善林地生态环境;
(二)    提高本地动植物品种的多样性;
(三)    让林地树木健康成长,自然繁衍;
(四)    增加本地树种种子的产量;
(五)    提升郊野公园林地景致的吸引力;以及
(六)    减低大型虫害发生的机会。

二零一三年秋冬季,本署于17个地点进行计划,砍伐约4,900棵在林区内的外来品种树木。然后在随后的春季在林内补植合适的本地树木幼苗,让它们在余下林木的庇荫下逐渐成长,取代外来品种树木。本署会持续推行优化计划,以便有系统地改善现有的植林区,提升郊野公园的整体生态价值。

除了提升郊野公园林地的生态价值外,本署亦在一些热门的郊野场地种植能展示四季色彩变化的主题式植物,提升郊野公园林地景致的吸引力。大棠大榄自然教育径附近的一片枫香林便是个成功例子。每逢深秋季节,壮观的红叶便会吸引大量市民前往观赏。本署会继续物色合适的地方种植主题式植物,供大众市民观赏。

 

树木管理

为改善管理香港的树木,以及保障公众安全,本署在郊野公园的郊游场地及邻近非高速公路的地点加强树木检查、风险评估和树木护理的工作。本署人员检查了超过36,000棵树(涉及约1,200个地点和620个邻近公路旁的树组)及6棵古树名木。对健康状况恶劣或有可能对公众构成危险的树木,本署采取修剪、疏枝等树木管理措施。所有树木管理工作均由本署经验丰富的合资格员工进行。

 

越野单车活动

越野单车径由于在郊野公园进行越野单车活动越来越受欢迎,本署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开始,在大榄郊野公园田夫仔北面修筑一条全长约5公里的越野单车径,连接现有的田夫仔北段越野单车径。新路径根据国际越野单车协会推广的可持续使用路径原则设计和建造,沿路有不少具挑战性的新猷,例如边坡弯道、碎石路等,适合具备进阶技术或资深的越野单车爱好者使用。路径建设工程有来自不同越野单车及远足团体的义工参与,工程预计二零一五年初完成。

 

中国香港世界地质公园

香港地质公园学校地质公园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并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独特自然区域。保育、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是地质公园的目标。香港地质公园于二零零九年成立,并于二零一一年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以保护香港的丰富地貌资源,其中不少极具学术研究、旅游、教育及观赏价值。

为加强向游客推广香港世界地质公园,本署在通往公园的西贡市中心设立火山探知馆,介绍香港古时的火山,以及火山地貌在一亿多年前形成的情况。探知馆将于二零一四年七月开幕,为地质公园游客提供便利的起点。

东平洲香港地质公园于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举行了连串活动,包括首届「亚太区地质旅游研讨会」及「亚太地质公园主管知识分享工作坊」,让亚太区地质公园主管聚首一堂,就地质保育和地质公园管理分享经验和交流心得。

在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关系方面,香港地质公园于二零一三年六月分别与梅塞尔坑世界遗址及云仙火山世界地质公园签订合作协议。香港亦持续与姊妹地质公园及合作伙伴共同举办各类教育及推广活动。

学校教育是香港地质公园的焦点,本署亦一直致力向学生推广地球科学普及化。年内,香港地质公园积极为来自一所香港地质公园学校的师生推行连串交流活动。逾100位来自香港地质公园及日本糸鱼川世界地质公园的师生于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在日本糸鱼川学校见面,香港的师生并参观位于云仙火山区世界地质公园及阿苏火山地质公园的多个地质景点,与当地社群接触。

 

海岸公园的管理工作

随着海岸公园的游客数目日渐增多,本署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加派人手巡逻,由义工向游客宣传游览时须遵守的事项,安排教育导赏活动,以及印发教育宣传资料等。此外,为防止非法活动,本署亦在海岸公园加强执法行动。

 

自然护理教育

自然导赏活动

香港郊野全接触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本署推出连串自然护理教育活动,向本地逾29万名学生、教师和自然爱好者推广自然护理教育。本署继续推行「体验自然」郊野公园教育活动计划,以加强郊野公园自然护理的教育配套。计划旨在加深公众认识香港的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植物护理和地质特征,使他们更了解爱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当中的项目包括一系列适合学生的郊野研习活动,以及为市民举办的自然导赏活动。

 

 

自然教育中心年内推行的学校活动包括郊野定向、幼稚园及小学访校计划、学校生态导赏团,以及为鼓励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认识本署在郊野公园推行的各项保育工作而举办的「郊野小记者校际比赛」。

公众活动内容丰富,有自然教育中心导赏、树木研习径定点导赏、「体验自然」工作坊、及以推广生态保育为题的展览和比赛。此外,本署亦举办「香港郊野全接触」、「远足植树日」及协办「民安队山岭活动安全推广日」。这些活动既可推广远足乐趣,又可向公众灌输远足活动的安全知识。

年内,约有263名义工完成「郊野同心」义工计划下的基本训练。参与郊野公园自然护理及教育工作服务的义工人数共有654名,服务总时数为47,496小时,项目包括宣传活动、巡回展览、定点导赏、远足径巡逻及植物护理等。

海洋护理教育活动

学生导赏活动本署为各界人士举办多项海洋护理教育活动。年内,本署举办了87次公众生态旅游、11次公开讲座、4次海滩清洁活动、58次学校讲座、53项展览及43次其他类型的教育活动,合共逾49,000人参加。

潜摄大赛得奖作品

本署与本地渔民组织及生态旅游机构合作,在二零一零年于西贡及本港东北水域推出「香港渔民文化与海洋及地质资源导赏团」试验计划,目的是透过海上导赏团,向公众推广本地渔民文化、生态和地质特色,并期望渔民能掌握经营导赏团所需的经验和技巧,在未来持续以商业模式营运。除了西贡及本港东北水域外,计划在二零一一扩展至南丫岛、二零一二至屯门,以及二零一一至大澳水域,让更多渔民参与,学习转型至可持续生态旅游活动。年内,该计划共举办了138次学生导赏活动,参与师生超过4,167人;商业营运的导赏团共举办25次,参与人数有784人。共有400名渔民于本计划中接受相关培训。

 

潜摄大赛得奖作品本署和香港潜水总会于二零一三年五月至十月期间合办「香港潜摄大赛二零一三」,旨在宣传美丽的海洋生态及海洋生物,藉此加强公众对海洋环境保育的意识。是次比赛共接获365份参赛作品。得奖作品已于二零一三年十月至二零一四年一月期间在香港奥运大楼、香港湿地公园、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和香港文化中心巡回展出,供公众人士欣赏。

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本署和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携手举办24次中学师生海上考察海豚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到野外观察中华白海豚,学习保育海洋的知识。

 

执法工作

郊野公园护理员经常巡逻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为游客提供服务和执行《郊野公园条例》及其他相关法例。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共有1,146宗郊区的违例个案完成检控程序,详细的统计数字载于附录14。郊野公园护理员及自然护理员经常在郊野公园内执行特别任务,例如搜寻非法捕兽器、到邻近郊野公园的乡村进行防火宣传活动,执行禁止喂饲野生动物的条例,以及协助警方搜寻失踪人士等。此外,护理员亦经常与警方采取联合行动,打击在郊野公园内发生的罪案,例如非法砍伐罗汉松及土沉香等。

海岸公园护理员每天都会巡逻海岸公园和海岸保护区,留意范围内的非法捕鱼活动。本署人员与水警和深圳的渔政当局保持紧密联系,合力防止内地渔民在海岸公园非法捕鱼,并向游人发出劝喻或警告,如有需要,更会作出检控。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涉及在海岸公园非法捕鱼的成功检控个案有37宗。

 

海洋护理

珊瑚礁普查

珊瑚群落年内,本署与珊瑚礁普查基金合作,统筹每年在香港进行的珊瑚礁普查。珊瑚礁普查涵盖33个珊瑚区,共有逾580名潜水人士自愿参与。其中在20个珊瑚区录得颇高的珊瑚覆盖率(即超过50%),而珊瑚的生长情况在所有地点都很稳定。本署透过公布珊瑚礁普查的结果,让公众更了解本港海洋环境的现况,以共同保护宝贵的海洋资源。普查所得资料十分有用,让本署得知珊瑚的情况,并采取适当措施保护香港海域内的珊瑚。

珊瑚护理

鹿角珊瑚本署分别于瓮缸湾、桥咀洲及赤洲设置特制的珊瑚标志浮标,以便更有效地保护珊瑚,避免珊瑚因船只下锚而受损。本署亦定期进行海上巡逻和海底生态调查,以监察上述地区的珊瑚标志浮标的成效。调查结果令人鼓舞,在设有珊瑚标志浮标的区域,整体的活珊瑚覆盖率均有所上升,受损的珊瑚亦有复原迹象。

保育海洋哺乳类动物

中华白海豚在珠江口水域出没的海豚估计最少有2,500条,当中1,300至1,500条在珠江口东面及香港水域出没。本署委托机构长期监察香港海洋哺乳类动物,这是香港中华白海豚护理计划下的一项存护措施。监察发现近年在香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数目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详细分析显示,在大屿山西面、西北面及东北面三个监察范围的海豚数量显著减少,由二零零三年的158条下降至二零一三年的62条。本署会继续推行存护行动,包括生境保护和管理、长期监察海豚的数目、调查海豚搁浅事件、提高市民保护海豚的意识,以及联络广东当局,就中华白海豚的存护工作交换资讯。本署密切监察近年香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的变化和趋势,研究海豚数目下降的原因,并制定跟进措施。

本署与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合作研究搁浅海豚,派员到现场调查每宗搁浅个案,并搜集组织样本作进一步研究。本署继续透过举办展览和讲座,以及派发海报和小册子等途径推广保护海洋哺乳类动物,宣传观豚守则和报告搁浅海豚热线。透过这些活动,市民已渐渐加深对海洋哺乳类动物的认识。

水底生态调查

水底生态调查本署于二零一一年起成立潜水队进行水底生态调查,队员均具备水肺潜水及水底生态调查经验。年内,潜水队继续进行的专题项目包括石珊瑚、软珊瑚、柳珊瑚、黑珊瑚、珊瑚鱼及人工鱼礁的长期监察,以及有关珊瑚健康及海藻多样性的重点研究。

 

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本署定期就发展建议和项目,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研究提供专业意见,以确保充分评估有关工程项目对海洋环境和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透过有效的缓解措施把影响减至最低。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