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

 

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分署的工作

 

  • 確認和劃定合適的地點為郊野公園、特別地區、地質公園、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並加以管理,以保護香港的自然環境;
  • 保護重要的海洋及陸上動植物,例如中華白海豚、江豚、珊瑚群落、雀鳥、哺乳類動物、蝴蝶和蜻蜓等;以及
  • 推行宣傳和教育活動,並提供適當的設施,以提高市民愛護大自然的意識。

 

 

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

 

為了保育郊野地區,現時有44,300公頃的土地(約佔全港土地總面積40%)已劃為24個郊野公園及22個特別地區,作保育、康樂、教育及旅遊用途。郊野公園設有遠足徑、越野單車徑、自然教育徑、燒烤及野餐地點、露營地點及遊客中心。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錄得的遊客數目約為1,329萬人次。

 

本署負責管理四個海岸公園及一個海岸保護區,總面積為2,430公頃,作保育、教育和科學研究用途。海岸公園兼具康樂用途,其覆蓋範圍包括沿岸和海上景點,以及供各種重要海洋動植物聚居的海洋棲息地,這些地方都是潛水、浮潛、划獨木舟和海底攝影的好去處。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錄得的遊客總數約為125,000人次。

 

郊野公園、特別地區、海岸公園、海岸保護區及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地圖載於附錄13

 

 

郊野公園「不包括的土地」

 

年內,本署展開相關的法定程序,將芬箕托及西流江的郊野公園「不包括的土地」納入船灣郊野公園,以及將南山附近的「不包括的土地」納入南大嶼郊野公園。

 

 

建議中的海岸公園

 

按照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工程項目的環境許可證的條件,大小磨刀水域附近須設立新的海岸公園。本署於年中就指定擬建的大小磨刀海岸公園展開法定程序,預計於二零一六年年底完成。本署亦正就設立建議中的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和索罟群島海岸公園作準備,以回應公眾對保育中華白海豚的關注。

 

 

山火

 

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郊野公園共發生11宗山火,燒毀12,435棵樹,147公頃土地受損。其中在城門郊野公園發生的一宗山火規模較大,造成的損害也較大。本署以植樹修復受山火破壞的地方,並持續執行各項防火工作。

 

 

植樹

 

本署於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在郊野公園種植約410,900株樹苗。為了令本地植物的品種更豐富,本署不斷培育及栽種各種本地樹種的幼苗,主要包括黧蒴錐、大頭茶、楓香、浙江潤楠、刨花潤楠及木荷等。在本署種植的幼苗中,本地樹種約佔80%。  

 

大棠苗圃培育多種幼苗,專門供郊野公園植林之用。苗圃位於大欖郊野公園,佔地9.5公頃,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苗圃生產410,900株樹苗,品種超過100種。

 

 

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

郊野公園早期主要種植外來的先鋒樹種如台灣相思、紅膠木和愛氏松等,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迅速復修受山火破壞的植被和增加林木覆蓋率。經過數十年持續努力,這目標已達到。

 

然而,部分林區逐漸呈現老化、壞死或生長空間不足等問題。此外,由於樹木品種較為單一,並以外來品種為主,難以滿足本地野生動物覓食及棲息的需要。加上樹木生長過密,影響其他樹種在林內自然繁衍。為提升樹林景觀及其生態價值,本署自二零零九年開始推行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以提高郊野公園林木的價值。

 

二零一五年秋冬季,本署疏伐約4,000棵在林區內的外來品種樹木,再在隨後的植林季度補植逾6,500株合適的本地樹木幼苗,讓它們在餘下林木的庇蔭下成長,取代外來品種樹木。本署會持續推行優化計劃,以便有系統地改善現有的植林區,提升郊野公園的整體生態價值。

 

 

樹木管理

 

為改善管理香港的樹木,以及保障公眾安全,本署在郊野公園的郊遊場地及鄰近非高速公路的地點加強樹木檢查、風險評估和樹木護理的工作。年內,本署人員檢查了超過38,900棵樹(涉及約1,100個地點和660個鄰近公路旁的樹組)及6棵古樹名木。對健康狀況惡劣或有可能對公眾構成危險的樹木,本署採取修剪、疏枝等樹木管理措施。所有樹木管理工作均由本署經驗豐富的合資格員工進行。

 

 

越野單車活動

 

位於大欖郊野公園的田夫仔北段越野單車徑於二零一五年十二月正式啟用。新路徑全長約5.9公里,是按照國際越野單車協會推廣的可持續使用路徑原則建造,路面狹窄多彎,沿路有邊坡彎道、碎石路和跳台等具挑戰性的設計,適合具備進階技術或資深的越野單車愛好者使用。田夫仔北段是首條設有標距柱的越野單車徑,可方便搜救人員在緊急事故中盡快提供支援。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是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並融合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獨特自然區域。香港的地質公園以保育、教育及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保護豐富的地貌資源,而當中不少極具學術研究、旅遊、教育及觀賞價值。

 

香港的地質公園於二零零九年成立,二零一一年成為世界地質公園。因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正名,香港地質公園於二零一五年十一月改名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本署與社區和非政府機構緊密合作,確保香港地質公園能為環境、當區居民及經濟帶來裨益。目前,香港地質公園內三所地質教育中心由社區營運,火山探知館則由社區組織經營。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擔當地質公園門戶的火山探知館有約66,000名遊客到訪。本署會繼續開拓社區參與地質公園項目的機會。

 

香港地質公園積極改善地質景點的交通配套。來往馬料水與荔枝窩的街渡服務於二零一六年一月投入服務,提高到荔枝窩的便利程度,並體現政府與社區的合作。

 

在鞏固與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員的關係方面,國土資源科普基地辦公室與香港地質公園合辦首屆「地學科普能力建設研討班」,參加者來自內地、德國、英國、加拿大、烏拉圭、日本和澳洲等地方約30個世界地質公園、學術機構與其他科普基地的代表;以及為內地、瑞典、意大利、馬來西亞和日本的代表安排多次導賞參觀活動和分享環節。

 

「香港世界地質公園學校計劃」是重要的科學普及項目,二零一五年有超過20所中小學參與,內容包括講座、工作坊、導賞參觀、展覽及「地球E-教室」課堂。香港地質公園亦為本地大學舉辦一系列講座,推廣地質公園概念,以及幫助學生發展科學轉移技巧。

 

 

海岸公園的管理工作

 

隨着海岸公園的遊客數目日漸增多,本署採取多項措施,包括加派人手巡邏,由義工向遊客宣傳遊覽時須遵守的事項,安排教育導賞活動,以及印發教育宣傳資料等。此外,為防止非法活動,本署亦在海岸公園加強執法行動。

 

 

自然護理教育活動

 

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本署推出連串自然護理教育活動,向本地逾34萬名學生、教師和自然愛好者推廣自然護理教育。本署繼續推行「體驗自然」郊野公園教育活動計劃,以加強郊野公園自然護理的教育配套。計劃旨在加深公眾認識香港的郊野公園、生物多樣性、植物護理和地質特徵,使他們更了解愛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當中的項目包括一系列適合學生的郊野研習活動,以及為市民舉辦的自然導賞活動。

 

年內推行的學校活動包括郊野定向、幼稚園、小學及中學訪校計劃、郊野公園體驗日營、學校生態導賞團和教師工作坊等。

 

年內舉辦的公眾活動內容豐富,有自然教育中心及戶外導賞、「體驗自然」工作坊及親子遊。為推廣大嶼山自然風光,本署舉辦了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包括相片展覽、攝影比賽及講座。

 

此外,本署舉辦「遠足植樹日」,協辦「民安隊山嶺活動安全推廣日」和「Keep-Fit Party遠足活動」,既可推廣遠足樂趣,又可向公眾灌輸遠足活動的安全知識。

 

為推動到郊野公園遠足的市民養成良好習慣,把垃圾帶走,從而建立對環境負責任的態度,本署於二零一五年九月,聯同環保團體及遠足團體,展開「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郊野公園公眾教育活動。為觀察活動成效,5個試驗地點(大埔滘自然護理區、馬鞍山郊遊徑、大欖涌郊遊徑、香港島龍脊和大嶼山鳳凰徑第三段)的所有垃圾箱都被移除。

 

年內,約165名義工完成「郊野同心」義工計劃下的基本訓練。參與郊野公園自然護理及教育工作服務的義工人數共有587名,服務總時數為33,463小時,項目包括宣傳活動、巡迴展覽、導賞、遠足徑巡邏及植物護理等。

 

 

海洋護理教育活動

 

本署為各界人士舉辦多項海洋護理教育活動,年內舉辦了83次公眾生態旅遊、11次公開講座、3次海灘清潔活動、26次學校講座、37項展覽及23次其他類型的教育活動,合共逾52,000人參加。

 

年內,共有147名海岸公園大使參與4次義務工作、6項活動及兩個培訓班,協助推廣保育海洋。

 

本署和香港潛水總會於二零一五年五月至十月期間合辦「香港潛攝大賽二零一五」,宣傳美麗的海洋生態及海洋生物,藉此加強公眾對海洋環境保育的意識。是次比賽共接獲438份參賽作品。得獎作品於二零一五年十月至十二月期間在香港奧運大樓、香港濕地公園和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巡迴展出,供公眾人士欣賞。

 

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本署和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攜手舉辦12次中學師生海上考察海豚活動,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到野外觀察中華白海豚,學習保育海洋的知識。

 

本署於本年度就汀角海岸生態保育計劃實施一系列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包括製作網頁、小冊子和宣傳品、設計遊覽路線圖、舉辦海岸清潔活動及為遊客提供生態導遊服務。

 

 

執法工作

 

郊野公園護理員經常巡邏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為遊客提供服務和執行《郊野公園條例》及其他相關法例。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共有790宗郊區的違例個案完成檢控程序,詳細的統計數字載於附錄14。郊野公園護理員及自然護理員經常在郊野公園內執行特別任務,例如搜尋非法捕獸器、到鄰近郊野公園的鄉村進行防火宣傳活動,執行禁止餵飼野生動物的條例,以及協助警方搜尋失蹤人士等。此外,護理員亦經常與警方採取聯合行動,打擊在郊野公園內發生的罪案,例如非法砍伐羅漢松及土沉香等。

 

海岸公園護理員每天都會巡邏海岸公園和海岸保護區,留意範圍內的非法捕魚活動。本署人員與水警和深圳的漁政當局保持緊密聯繫,合力防止內地漁民在海岸公園非法捕魚,並向遊人發出勸喻或警告,如有需要,更會作出檢控。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涉及在海岸公園非法捕魚的成功檢控個案有16宗。

 

 

海洋護理

 

珊瑚礁普查

 

年內,本署與珊瑚礁普查基金合作,統籌每年在香港進行的珊瑚礁普查。珊瑚礁普查涵蓋33個珊瑚區,共有逾700名潛水人士自願參與。其中在19個珊瑚區錄得頗高的珊瑚覆蓋率(即超過50%),而珊瑚的生長情況在所有地點都很穩定。本署透過公布珊瑚礁普查的結果,讓公眾更了解本港海洋環境的現況,以共同保護寶貴的海洋資源。普查所得資料十分有用,讓本署得知珊瑚的情況,並採取適當措施保護香港海域內的珊瑚。

 

珊瑚護理

 

甕缸灣、橋咀洲西及赤洲設有特製的珊瑚標誌浮標,避免珊瑚因船隻下錨而受損。年內,本署於南果洲、牛尾洲及橋咀洲東增設浮標,以保護更多珊瑚。本署亦定期進行海上巡邏和海底生態調查,以監察浮標的成效。調查結果令人鼓舞。在設有珊瑚標誌浮標的區域,整體的活珊瑚覆蓋率有所上升,受損的珊瑚有復原跡象。

 

保育海洋哺乳類動物

 

本署委託機構長期監察香港海洋哺乳類動物,這是香港中華白海豚護理計劃下的一項存護措施。現時,在大嶼山西南、西、西北及東北水域的中華白海豚估計有65條,而大嶼山西南面水域已成為海豚的重要生境之一。本署密切監察近年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的變化和趨勢,研究海豚數目下降的原因,並制定跟進措施。本署亦會繼續推行存護行動,包括生境保護和管理、長期監察海豚的數目、調查海豚擱淺事件、提高市民保護海豚的意識,以及聯絡廣東當局,就中華白海豚的存護工作交換資訊。

 

本署與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合作研究擱淺海豚,派員到現場調查每宗擱淺個案,並搜集組織樣本作進一步研究。本署繼續透過舉辦展覽和講座,以及派發海報和小冊子等途徑推廣保護海洋哺乳類動物,宣傳觀豚守則和報告擱淺海豚熱線。透過這些活動,市民已漸漸加深對海洋哺乳類動物的認識。

 

水底生態調查

 

本署於二零一一年成立潛水隊進行水底生態調查,隊員均具備水肺潛水及水底生態調查經驗。年內,潛水隊繼續進行的專題項目包括石珊瑚、軟珊瑚、柳珊瑚、黑珊瑚及珊瑚魚的長期監察,以及有關珊瑚健康及海藻多樣性的重點研究。

 

 

 

環境影響評估研究

 

本署定期就發展建議和項目,以及環境影響評估研究提供專業意見,以確保充分評估有關工程項目對海洋環境和生態可能產生的影響,並透過有效的緩解措施把影響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