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護理

自然護理分署的工作

  • 從多方面保育本港的動植物及自然生境,包括就發展建議、規劃策略、環境影響評估等工作提供有關自然保育的專業意見;
  • 訂定和推行生物多樣性保育計劃,以及鑒定具特殊科學價值的地點等;
  • 定期進行生態調查,更新紀錄,管理香港的生態資料庫;
  • 管制基因改造生物的環境釋出及進出口;
  • 監察米埔內后海灣國際重要濕地的生態,並發展及管理香港濕地公園;
  • 保育瀕危動植物;以及
  • 透過宣傳和教育活動,加強市民對自然保育的認識,以及鼓勵他們參與自然保育活動。

自然環境

桔梗

香港的地形及亞熱帶氣候,為種類繁多的動植物提供各式各樣的棲息地。本港雖是彈丸之地,但自然景致卻多姿多采,海岸沙灘、嶙峋石岸、高聳山峰、茂密林地與綠茵山巒,互相映襯,構成獨特的風景。

香港有維管植物逾3 300種,其中約2 100種屬本地品種,陸上哺乳類動物57種,鳥類逾550種,淡水魚類199種,爬行動物86種,兩棲類動物24種。昆蟲種類亦十分繁多,共錄得239種蝴蝶及125種蜻蜓。


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

政府於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布本港首份保育生物多樣性的藍圖,即《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6-2021》(《計劃》)。《計劃》詳細列出二零一六至二一年政府將採取的策略及行動,根據香港本身的具體情況和能力,保育生物多樣性及支持可持續發展。

生物多樣性節2017開幕禮

《計劃》文件提出67項具體的行動計劃,涵蓋4個主要範疇:加強保育措施、推動生物多樣性議題主流化、增進相關的知識,及推動社會參與。除加強現有的保育措施外,政府將推行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新措施;同時繼續在政府內部推動生物多樣性議題主流化;此外,本署會牽頭或委託顧問就各項計劃進行研究,亦會支持相關研究項目的資助申請;在推動社會參與方面,政府於年內舉辦多項教育活動,包括與40個伙伴機構舉辦為期3個月的香港生物多樣性節2017,提供超過100項活動,包括工作坊、生態遊、講座和展覽,吸引逾12萬5千人次參加。

在過去一年,相關政策局、政府部門及其他持份者均已開展《計劃》中有關的具體行動,政府亦已成立由環境局局長出任主席的跨部門工作小組,以統籌及協調落實《計劃》的工作、檢視進度及促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加強自然保育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公布的「新自然保育政策」選定了12個地點,透過公私營合作及管理協議計劃優先加強保育。在二零一一年,管理協議計劃延伸至涵蓋郊野公園「不包括的土地」(「不包括的土地」)以及郊野公園內的私人土地,以進一步加強保育。有關計劃由土地擁有人或非政府組織推行,本署負責監察。

截至二零一八年三月,共6個管理協議計劃分別在4個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及兩個「不包括的土地」進行。當中2個計劃自二零零五年在塱原及鳳園進行,受保育的私人土地約20公頃;另外2個計劃於二零一七年三月起在拉姆薩爾濕地及該濕地以外的后海灣濕地進行,分別涵蓋約277及352公頃的魚塘,以持續保育內后海灣的魚塘;而在西灣和荔枝窩「不包括的土地」進行的計劃則於二零一七年展開,通過與當地的鄉郊社區合作,活化約5.5公頃的私人土地,及提升有關地點的生態價值。塱原及鳳園的雀鳥及蝴蝶數量和品種,以及魚塘於放塘期間的水鳥數目均有所增加,顯示管理協議計劃有效提高這些地點的保育價值。計劃除對豐富生物多樣性有直接作用外,亦提高了公眾、當地居民和漁民的自然保育意識。


生態調查及資料庫

生態調查

本署由二零零二年開始進行全港生態調查計劃,以維持及更新全港的生態資料庫。調查計劃涵蓋香港具高保育價值的主要生境,以及重點動物群的分布及數量。截至二零一八年三月,本署收集及於數據庫內儲存的記錄總數超過311 400個。

生態調查的結果確定香港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結果更顯示,受保護地區內的物種是香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本地常見陸生及淡水物種可在這些地區內錄得。

年內,本署繼續利用載有具代表性物種及生境資訊的網上資料庫「香港生物多樣性網頁」及「香港在線生態地圖」,提高公眾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興趣及自然保育的意識。本署亦會定期於官方網站或《香港物種探索》期刊(可於網上瀏覽)分享相關的生態調查結果及特別的發現。


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

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

一九九五年,米埔及內后海灣約1 500公頃的濕地被正式列為拉姆薩爾濕地。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位處主要候鳥遷徙路線「東亞—澳大利西亞飛行路線」上,是超過160種遷徙及本地水鳥的重要中途補給站及棲息地。

本署由二零零一年開始為拉姆薩爾濕地推行長期的生態監察計劃,以便收集該濕地的基線生態資料,監察範圍包括濕地內的底棲動物群落及生境狀況。

水鳥普查

本署由一九九七年開始委託香港觀鳥會在后海灣進行每月水鳥普查。在二零一七年十月至二零一八年三月期間,后海灣錄得的水鳥數目最高約為60 981隻,包括24 020隻鴨和鸊鷉、18 734隻涉禽、7 774隻鷗及燕鷗、7 218隻鸕鷀、3 151隻鷺鳥及84隻秧雞。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是全球瀕危鳥類之一,只分布於東亞地區。在二零一七至一八年冬季期間,全球種群調查共錄得3 941隻黑臉琵鷺。在二零一八年一月錄得最多有350隻黑臉琵鷺以內后海灣作為冬季棲息地或遷徙中轉站,數量相等於全球總數約9%,亦是全球第四大的越冬種群。

本署由二零零一年開始實施黑臉琵鷺保育計劃,以保持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的良好環境,為黑臉琵鷺提供過冬的地方。計劃包含物種及棲息地的保護和管理、監察、研究、教育、培訓和區域合作等措施。


海龜

放流綠海龜

綠海龜是唯一不時在香港產卵的海龜品種。本署為海龜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育措施,包括在綠海龜產卵季節(每年六月至十月)把南丫島深灣列為限制地區,進行執法巡邏及公眾教育等。年內,共有7隻檢獲或救獲的綠海龜交由香港海洋公園治理及照料,並會於康復後放流。本署於放流前會為部分海龜裝上衞星追蹤儀,以追蹤牠們遷游到覓食水域的路線。


管制瀕危物種貿易的措施

香港法例第586章《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條例》)是本港履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公約》)規定的法例,嚴格規管涉及瀕危物種的貿易。

年內,本署繼續嚴厲打擊涉及瀕危物種的非法貿易,檢獲瀕危物種的個案共有604宗,涉及的種類繁多,其中常見的包括活生的龜鱉、紅木、蘭花、象牙、乾海馬和穿山甲肉或鱗片。

為表明香港對打擊非法象牙貿易的決心及為全球保護野生大象的努力作出貢獻,政府在二零一七年六月向立法會提交了草案。《二零一八年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修訂)條例》(簡稱《修訂條例》) 已於二零一八年一月通過,並於二零一八年五月開始分階段生效。該《修訂條例》推展一項三步計劃,從而加強管制進口及再出口象牙及象狩獵品,逐步淘汰本地象牙貿易。為加強阻嚇瀕危物種走私及非法貿易,《修訂條例》亦加重有關罰則。

本署繼續透過設立瀕危物種資源中心、舉辦展覽、派發單張、在機場和口岸管制站展示相關資訊,以及播放電視宣傳短片及電台宣傳聲帶等途徑,致力促進市民、學生和貿易商認識保護瀕危物種,提醒他們遵守法例。

有關瀕危物種貿易管制的統計數字載於附錄12


管制基因改造生物

香港法例第607章《基因改造生物(管制釋出)條例》(《條例》)是本港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規定的法例。《條例》規管基因改造生物的環境釋出及其出入口。根據《條例》,向環境釋出或輸入擬向環境釋出的基因改造生物,須事先獲得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的批准。此外,載有基因改造生物的貨運批次,在輸入或輸出時須附同訂明文件,以方便辨識基因改造生物,以及提供相關聯絡以便取得進一步資料。

本署由二零零八年起定期抽驗市場中的基因改造生物,以監察基因改造生物於本地市場及農場的情況。

本署亦推行一系列宣傳及教育活動,以促進公眾對《條例》的認識及了解。活動包括向市民和本地農夫派發宣傳小冊子,以及更新基因改造生物調查結果及基因改造生物紀錄冊。本署亦透過通函向持份者發放《條例》的最新消息及資訊。


香港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園景

香港濕地公園於二零零六年五月正式開幕,是香港濕地保育及公眾教育的重要里程碑,亦是推廣香港綠色旅遊的重要設施。濕地公園結合了60公頃的濕地保護區,以及總樓面面積逾一萬平方米、包括多個濕地展覽廊的訪客中心。年內,公園錄得約48萬名入場人次。

在二零一七至一八年度,濕地公園為約185 000名訪客舉辦各類適合一家大小的活動,包括導賞團、講座及研討會、野生動物觀察班、比賽、藝術工作坊、閱讀會及專題活動等。

濕地公園向幼稚園至高中的學生提供學校導賞活動。在二零一七至一八年度,濕地公園為超過21 000名師生提供約840次導賞活動。此外,為支援學校的濕地教育工作,公園亦舉辦講座、教師工作坊及學校夥伴計劃。年內,公園舉辦了7次教師工作坊,讓教師認識如何在公園進行教學活動。

觀鳥節

至於一般訪客,濕地公園於年內舉辦了7次公眾講座,吸引超過360名訪客參加。公園亦舉辦多項配合公眾假期及主要節日的主題活動,包括觀鳥節、珍奇之源:我們的大自然、濕地歡樂聖誕、濕地迎春接福及復活節濕地自然樂章音樂會。

濕地公園繼續與各界合作,將濕地保育的信息推廣至社區。香港濕地公園義工計劃在二零一七至一八年度招募了約780名義工。義工除協助訪客中心的運作及提供導賞服務外,亦參與戶外生境的管理工作。公園與非政府組織建立合作關係,集合社會各界的力量和資源,推廣濕地保育。

香港濕地公園在推動亞太地區濕地保育和教育方面擔當重要角色。作為亞洲國際濕地網絡的重要成員,香港濕地公園與亞太地區的濕地中心分享濕地教育工作的經驗與心得。

本署自二零零三年開始管理濕地公園內的濕地保護區,目的是提升其生態功能。自此,濕地保護區內的濕地生境為黑臉琵鷺及眾多其他水鳥提供棲息地。本署在區內錄得的雀鳥種類的累積數目已達270種,水禽或依賴濕地的鳥類約佔鳥類物種總數的45%。除鳥類外,公園內還錄得多種其他生物,尤其是與濕地有密切關係的蜻蜓、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截至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區內錄得的蜻蜓、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種類的累積數目分別為54種、10種和31種,這顯示只要有適當的設計和管理,自然保育、教育和旅遊功能是可以並存的。


香港植物標本室

大棠苗圃溫室

本署管理香港植物標本室,其工作範圍包括:有系統地採集、鑑定及修護香港植物標本。年內,標本室藏有45 100多份標本,其中300多份為模式標本,在區內具相當重要性。

香港植物標本室與華南植物園合作編著的中文版《香港植物誌》,內容以早前編著的英文版為基礎,再作修訂和更新,亦增加收錄香港植物新種和新分布記錄。已於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出版的第一卷共記錄裸子植物10科,16屬22種和變種,及被子植物中木蘭綱的76科(雙子葉植物),246屬,615種、變種、亞種和變型。

標本室是植物研究人員的資源中心,藉著館藏標本和相關考察紀錄,及專科圖書館內的植物學文獻,為有意探討本地植物的學者提供有用的參考資料。標本室還提供團體預約參觀服務及出版教育刊物,以促進市民對香港植物的認識。此外,載於標本室網站內的「香港植物資料庫」,提供超過3 300 種本地植物的基本資料及8 800幅照片。


存護稀有及瀕危植物

本署的野外勘察組以採集種子、插枝及高空壓條法繁殖稀有及瀕危植物。倘若發現有稀有或瀕危植物的生境可能受威脅,可以移植的方法將植物移往另一安全的生境。成功人工繁殖的例子包括油杉,紅皮糙果茶及大苞山茶。野外勘察組從野外收集其種子並在本署的大棠苗圃發芽育苗,再在郊野栽種樹苗,使其可以建立新的種群。

野外勘察組位於大棠苗圃的溫室備有自動灑水及溫度與濕度調控系統,也有全自動的植物栽培箱及種子儲存庫,為珍貴及稀有的植物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現存護了約100種本地較脆弱的珍稀植物及種子,以及一些蘭花,作保育用途。

本署推出了土沉香物種行動計劃,以提供一個務實的保育措施框架,讓本地的土沉香種群持續存活。建議的行動透過各政府部門、學術機構、非政府組織和社區之間的合作進行。這些行動會於二零一八至二零二二年間進行,並將每五年作檢討及修改。


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大浪灣

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可位於陸地或水上,其特殊科學價值取決於該處的動植物、地質或地貌特點。年內,本署繼續派人巡視和監察這些地點的情況及其科學價值,並按需要在某些地點進行合適的生境管理工作,以維持或提高其價值,例如本署於年內在大菴風水樹林及社山風水樹林採取防治薇甘菊的措施,以改善本地物種的生長環境。本署亦繼續檢視各個地點的情況,把因環境改變而失去特殊科學價值的地點從名錄中剔除,同時會物色其他具有特殊科學價值的新地點。於二零一八年三月,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的紀錄冊中共有67個地點。


猴子

猴子

香港猴子數目在過去多年的增長引起公眾關注。為了長遠控制其增長,本署加快為猴子進行避孕試驗計劃。在二零一七至一八年度,本署替117隻猴子絕育。本署亦加強執法,在特定郊野公園禁止餵飼猴子,以減低牠們對遊人的滋擾。年內共63人在郊野公園內因違例餵飼猴子而被檢控。隨着本署實施避孕計劃及禁餵措施,本港猴子的數目出現下降趨勢。


野豬

近年,野豬在民居附近出沒的情況有上升趨勢。本署在2017年底推出了為期兩年的試驗計劃,以評估一種適用於哺乳動物的避孕疫苗對長遠控制野豬繁殖的效用。

要減少野豬在民居附近出沒,最有效的方法是清除食物來源。市民的餵飼活動會令野生動物誤以爲有穩定的食物供應,吸引牠們定時出沒於市區或民居附近。為此,本署進行了一系列宣傳及教育活動,包括電視和電台宣傳、同樂日、巡迴展覽、公眾講座和參觀活動等,向市民宣傳餵飼野生動物的壞處。本署亦成立了一個由相關持份者及本地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就改善垃圾箱和垃圾收集站的設計提供意見,以減少野生動物在戶外垃圾尋找食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