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分署的工作

 

  • 确认和划定合适的地点为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地质公园、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并加以管理,以保护香港的自然环境;
  • 保护重要的海洋及陆上动植物,例如中华白海豚、江豚、珊瑚群落、雀鸟、哺乳类动物、蝴蝶和蜻蜓等;以及
  • 推行宣传和教育活动,并提供适当的设施,以提高市民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

 

为了保育郊野地区,现时有44,300公顷的土地(约占全港土地总面积40%)已划为24个郊野公园及22个特别地区,作保育、康乐、教育及旅游用途。郊野公园设有远足径、越野单车径、自然教育径、烧烤及野餐地点、露营地点及游客中心。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录得的游客数目约为1,329万人次。

 

本署负责管理四个海岸公园及一个海岸保护区,总面积为2,430公顷,作保育、教育和科学研究用途。海岸公园兼具康乐用途,其覆盖范围包括沿岸和海上景点,以及供各种重要海洋动植物聚居的海洋栖息地,这些地方都是潜水、浮潜、划独木舟和海底摄影的好去处。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录得的游客总数约为125,000人次。

 

郊野公园、特别地区、海岸公园、海岸保护区及中国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地图载于附录13

 

 

郊野公园「不包括的土地」

 

年内,本署展开相关的法定程序,将芬箕托及西流江的郊野公园「不包括的土地」纳入船湾郊野公园,以及将南山附近的「不包括的土地」纳入南大屿郊野公园。

 

 

建议中的海岸公园

 

按照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工程项目的环境许可证的条件,大小磨刀水域附近须设立新的海岸公园。本署于年中就指定拟建的大小磨刀海岸公园展开法定程序,预计于二零一六年年底完成。本署亦正就设立建议中的大屿山西南海岸公园和索罟群岛海岸公园作准备,以回应公众对保育中华白海豚的关注。

 

 

山火

 

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郊野公园共发生11宗山火,烧毁12,435棵树,147公顷土地受损。其中在城门郊野公园发生的一宗山火规模较大,造成的损害也较大。本署以植树修复受山火破坏的地方,并持续执行各项防火工作。

 

 

植树

 

本署于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在郊野公园种植约410,900株树苗。为了令本地植物的品种更丰富,本署不断培育及栽种各种本地树种的幼苗,主要包括黧蒴锥、大头茶、枫香、浙江润楠、刨花润楠及木荷等。在本署种植的幼苗中,本地树种约占80%。

 

大棠苗圃培育多种幼苗,专门供郊野公园植林之用。苗圃位于大榄郊野公园,占地9.5公顷,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苗圃生产410,900株树苗,品种超过100种。

 

 

郊野公园植林优化计划

郊野公园早期主要种植外来的先锋树种如台湾相思、红胶木和爱氏松等,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迅速复修受山火破坏的植被和增加林木覆盖率。经过数十年持续努力,这目标已达到。

 

然而,部分林区逐渐呈现老化、坏死或生长空间不足等问题。此外,由于树木品种较为单一,并以外来品种为主,难以满足本地野生动物觅食及栖息的需要。加上树木生长过密,影响其他树种在林内自然繁衍。为提升树林景观及其生态价值,本署自二零零九年开始推行郊野公园植林优化计划,以提高郊野公园林木的价值。

 

二零一五年秋冬季,本署疏伐约4,000棵在林区内的外来品种树木,再在随后的植林季度补植逾6,500株合适的本地树木幼苗,让它们在余下林木的庇荫下成长,取代外来品种树木。本署会持续推行优化计划,以便有系统地改善现有的植林区,提升郊野公园的整体生态价值。

 

 

树木管理

 

为改善管理香港的树木,以及保障公众安全,本署在郊野公园的郊游场地及邻近非高速公路的地点加强树木检查、风险评估和树木护理的工作。年内,本署人员检查了超过38,900棵树(涉及约1,100个地点和660个邻近公路旁的树组)及6棵古树名木。对健康状况恶劣或有可能对公众构成危险的树木,本署采取修剪、疏枝等树木管理措施。所有树木管理工作均由本署经验丰富的合资格员工进行。

 

 

越野单车活动

 

位于大榄郊野公园的田夫仔北段越野单车径于二零一五年十二月正式启用。新路径全长约5.9公里,是按照国际越野单车协会推广的可持续使用路径原则建造,路面狭窄多弯,沿路有边坡弯道、碎石路和跳台等具挑战性的设计,适合具备进阶技术或资深的越野单车爱好者使用。田夫仔北段是首条设有标距柱的越野单车径,可方便搜救人员在紧急事故中尽快提供支援。

 

 

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并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独特自然区域。香港的地质公园以保育、教育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护丰富的地貌资源,而当中不少极具学术研究、旅游、教育及观赏价值。

 

香港的地质公园于二零零九年成立,二零一一年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因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正名,香港地质公园于二零一五年十一月改名为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本署与社区和非政府机构紧密合作,确保香港地质公园能为环境、当区居民及经济带来裨益。目前,香港地质公园内三所地质教育中心由社区营运,火山探知馆则由社区组织经营。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担当地质公园门户的火山探知馆有约66,000名游客到访。本署会继续开拓社区参与地质公园项目的机会。

 

香港地质公园积极改善地质景点的交通配套。来往马料水与荔枝窝的街渡服务于二零一六年一月投入服务,提高到荔枝窝的便利程度,并体现政府与社区的合作。

 

在巩固与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的关系方面,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办公室与香港地质公园合办首届「地学科普能力建设研讨班」,参加者来自内地、德国、英国、加拿大、乌拉圭、日本和澳洲等地方约30个世界地质公园、学术机构与其他科普基地的代表;以及为内地、瑞典、意大利、马来西亚和日本的代表安排多次导赏参观活动和分享环节。

 

「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学校计划」是重要的科学普及项目,二零一五年有超过20所中小学参与,内容包括讲座、工作坊、导赏参观、展览及「地球E-教室」课堂。香港地质公园亦为本地大学举办一系列讲座,推广地质公园概念,以及帮助学生发展科学转移技巧。

 

 

海岸公园的管理工作

 

随着海岸公园的游客数目日渐增多,本署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加派人手巡逻,由义工向游客宣传游览时须遵守的事项,安排教育导赏活动,以及印发教育宣传资料等。此外,为防止非法活动,本署亦在海岸公园加强执法行动。

 

 

自然护理教育活动

 

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本署推出连串自然护理教育活动,向本地逾34万名学生、教师和自然爱好者推广自然护理教育。本署继续推行「体验自然」郊野公园教育活动计划,以加强郊野公园自然护理的教育配套。计划旨在加深公众认识香港的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植物护理和地质特征,使他们更了解爱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当中的项目包括一系列适合学生的郊野研习活动,以及为市民举办的自然导赏活动。

 

年内推行的学校活动包括郊野定向、幼稚园、小学及中学访校计划、郊野公园体验日营、学校生态导赏团和教师工作坊等。

 

年内举办的公众活动内容丰富,有自然教育中心及户外导赏、「体验自然」工作坊及亲子游。为推广大屿山自然风光,本署举办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包括相片展览、摄影比赛及讲座。

 

此外,本署举办「远足植树日」,协办「民安队山岭活动安全推广日」和「Keep-Fit Party远足活动」,既可推广远足乐趣,又可向公众灌输远足活动的安全知识。

 

为推动到郊野公园远足的市民养成良好习惯,把垃圾带走,从而建立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本署于二零一五年九月,联同环保团体及远足团体,展开「自己垃圾 自己带走」郊野公园公众教育活动。为观察活动成效,5个试验地点(大埔滘自然护理区、马鞍山郊游径、大榄涌郊游径、香港岛龙脊和大屿山凤凰径第三段)的所有垃圾箱都被移除。

 

年内,约165名义工完成「郊野同心」义工计划下的基本训练。参与郊野公园自然护理及教育工作服务的义工人数共有587名,服务总时数为33,463小时,项目包括宣传活动、巡回展览、导赏、远足径巡逻及植物护理等。

 

 

海洋护理教育活动

 

本署为各界人士举办多项海洋护理教育活动,年内举办了83次公众生态旅游、11次公开讲座、3次海滩清洁活动、26次学校讲座、37项展览及23次其他类型的教育活动,合共逾52,000人参加。

 

年内,共有147名海岸公园大使参与4次义务工作、6项活动及两个培训班,协助推广保育海洋。

 

本署和香港潜水总会于二零一五年五月至十月期间合办「香港潜摄大赛二零一五」,宣传美丽的海洋生态及海洋生物,藉此加强公众对海洋环境保育的意识。是次比赛共接获438份参赛作品。得奖作品于二零一五年十月至十二月期间在香港奥运大楼、香港湿地公园和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巡回展出,供公众人士欣赏。

 

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本署和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携手举办12次中学师生海上考察海豚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到野外观察中华白海豚,学习保育海洋的知识。

 

本署于本年度就汀角海岸生态保育计划实施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包括制作网页、小册子和宣传品、设计游览路线图、举办海岸清洁活动及为游客提供生态导游服务。

 

 

执法工作

 

郊野公园护理员经常巡逻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为游客提供服务和执行《郊野公园条例》及其他相关法例。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共有790宗郊区的违例个案完成检控程序,详细的统计数字载于附录14。郊野公园护理员及自然护理员经常在郊野公园内执行特别任务,例如搜寻非法捕兽器、到邻近郊野公园的乡村进行防火宣传活动,执行禁止喂饲野生动物的条例,以及协助警方搜寻失踪人士等。此外,护理员亦经常与警方采取联合行动,打击在郊野公园内发生的罪案,例如非法砍伐罗汉松及土沉香等。

 

海岸公园护理员每天都会巡逻海岸公园和海岸保护区,留意范围内的非法捕鱼活动。本署人员与水警和深圳的渔政当局保持紧密联系,合力防止内地渔民在海岸公园非法捕鱼,并向游人发出劝喻或警告,如有需要,更会作出检控。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涉及在海岸公园非法捕鱼的成功检控个案有16宗。

 

 

海洋护理

 

珊瑚礁普查

 

年内,本署与珊瑚礁普查基金合作,统筹每年在香港进行的珊瑚礁普查。珊瑚礁普查涵盖33个珊瑚区,共有逾700名潜水人士自愿参与。其中在19个珊瑚区录得颇高的珊瑚覆盖率(即超过50%),而珊瑚的生长情况在所有地点都很稳定。本署透过公布珊瑚礁普查的结果,让公众更了解本港海洋环境的现况,以共同保护宝贵的海洋资源。普查所得资料十分有用,让本署得知珊瑚的情况,并采取适当措施保护香港海域内的珊瑚。

 

珊瑚护理

 

瓮缸湾、桥咀洲西及赤洲设有特制的珊瑚标志浮标,避免珊瑚因船只下锚而受损。年内,本署于南果洲、牛尾洲及桥咀洲东增设浮标,以保护更多珊瑚。本署亦定期进行海上巡逻和海底生态调查,以监察浮标的成效。调查结果令人鼓舞。在设有珊瑚标志浮标的区域,整体的活珊瑚覆盖率有所上升,受损的珊瑚有复原迹象。

 

保育海洋哺乳类动物

 

本署委托机构长期监察香港海洋哺乳类动物,这是香港中华白海豚护理计划下的一项存护措施。现时,在大屿山西南、西、西北及东北水域的中华白海豚估计有65条,而大屿山西南面水域已成为海豚的重要生境之一。本署密切监察近年香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的变化和趋势,研究海豚数目下降的原因,并制定跟进措施。本署亦会继续推行存护行动,包括生境保护和管理、长期监察海豚的数目、调查海豚搁浅事件、提高市民保护海豚的意识,以及联络广东当局,就中华白海豚的存护工作交换资讯。

 

本署与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合作研究搁浅海豚,派员到现场调查每宗搁浅个案,并搜集组织样本作进一步研究。本署继续透过举办展览和讲座,以及派发海报和小册子等途径推广保护海洋哺乳类动物,宣传观豚守则和报告搁浅海豚热线。透过这些活动,市民已渐渐加深对海洋哺乳类动物的认识。

 

水底生态调查

 

本署于二零一一年成立潜水队进行水底生态调查,队员均具备水肺潜水及水底生态调查经验。年内,潜水队继续进行的专题项目包括石珊瑚、软珊瑚、柳珊瑚、黑珊瑚及珊瑚鱼的长期监察,以及有关珊瑚健康及海藻多样性的重点研究。

 

 

 

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本署定期就发展建议和项目,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研究提供专业意见,以确保充分评估有关工程项目对海洋环境和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透过有效的缓解措施把影响减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