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农自然护理署年报 2006-2007

[图像版本] [繁體版] [English]

[署长的话] [概览] [农业] [渔业]
[检验及检疫] [自然护理]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 [附录]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分署的工作

  • 确认和划定合适的地点为郊野公园、特别地区、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并加以管理,以保护香港的自然环境;
  • 保护重要的海洋及陆上动植物,例如中华白海豚、江豚、珊瑚群落、雀鸟、哺乳类动物、蝴蝶和蜻蜓等;
  • 推行宣传和教育活动,并提供适当的设施,以提高市民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

为了保育郊野地区,截至二零零八年三月有41 644公顷的土地(约占全港土地总面积的38%)划分为23个郊野公园及17个特别地区,以作保育、康乐、教育及旅游用途。郊野公园内设有远足径、自然教育径、烧烤及野餐地点、露营地点及游客中心。二零零七至零八年度期间,录得的游客数目约为12 583 600人次。


本署亦负责管理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以作保育、康乐、教育和科学研究用途。现时,香港一共有四个海岸公园及一个海岸保护区,总面积为2 430公顷,覆盖范围包括沿岸和海上景点,以及供各种重要海洋动植物聚居的海洋栖息地,这些地方都是潜水、浮潜、划独木舟和海底摄影的好去处。二零零七至零八年度所录得的游客总数约211 000人次。

 

山火

年内,郊野公园及邻近地方共发生了42宗山火,烧毁了20 600棵树,189公顷土地受损。山火宗数与前两年相若,但是山火所造成的损害却比往年较轻,主要是因为年内并没有发生特别严重的山火。本署继续植树工作,以修复受山火损毁的地方。

 

植树

本署于二零零七至零八年度在郊野公园内种植超过933 000棵树苗,比二零零六至零七年度的903 000棵稍多,原因是需要在大榄郊野公园种植更多树木,以修复在二零零六年年底遭山火烧毁的地方。为了丰富本地植物的物种,本署不断培育及栽种各种本地树种的幼苗,主要包括黧蒴锥、朴树、大头茶、枫香、浙江润楠、黄心树及木荷等,约占树苗总数的56%。

本署为供郊野公园内种植而培育的幼苗,亦包括一些不常见的植物,例如滇糙叶树、各种茶属品种、油杉、乌檀和豆梨,以及市面苗圃未有供应的树种,例如浙江润楠和刨花楠等。


保育生态

本署继续致力提高郊野公园动植物的多样性,例如在长满外来品种的植林区栽植本地品种的树苗,使植林区的物种更多样化,并提高其生态价值。本署亦建造人工湿地,以吸引野生的水生动物。为增加蝴蝶的品种,本署亦发展蝴蝶园,并种植罕有蝴蝶的食用植物,以吸引牠们在该处繁殖。

 

海岸公园的管理工作

海岸公园深受市民欢迎。为了针对游客量增加引起的问题,本署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加派人手巡逻、由义工向游客讲解游览时须遵守的事项、安排教育导赏活动,以及印发教育宣传资料等。此外,为了防止非法活动,署方亦在海岸公园进行执法行动。

在二零零七年五月,渔护署关闭海下湾海岸公园的珊瑚滩,好让一些已受破坏的珊瑚群落复原。

 

自然护理教育

出版自然书籍

为了推广爱护大自然的信息,本署与郊野公园之友会合作,在二零零七至零八年间推出了「放眼大自然系列2007」及「郊野公园三十年系列」。「放眼大自然系列2007」以「文字述生态,声影展自然」为主题,推出了12本介绍动植物、地理地貌、自然歌曲等专题书籍。「放眼大自然系列2007」更获选为首届「香港书奖」优秀书籍系列之一。适逢郊野公园成立三十周年,本署亦出版了《郊野叁十年》,介绍早期成立的郊野公园的发展经过及其历史。


游客中心自然导赏活动

本署于二零零七年十一月至二零零八年三月期间,于狮子会自然教育中心为学校及团体提供网上预约自然导赏活动,共有16个团体超过660名人士参加。

首间在大屿山设立的郊野公园游客中心-昂坪自然教育中心,于二零零八年三月开幕,为本地和外地游客提供大屿山的自然生态及远足信息。


地质导赏活动

署方于二零零八年三月至四月与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协会及郊野公园之友会合办「香港地标探索游」地质导赏活动,于六个香港地质热点举行,当中包括西贡万宜水库东坝、马屎洲特别地区、大屿山昂坪、石澳、大榄郊野公园及新娘潭。参加者可透过地质导赏活动欣赏香港独特自然地貌,从而加深对地质地貌保育的认识。活动深受市民欢迎,所有导赏团均告额满,共约2 000名市民参加。


自然之歌

本署于二零零八年一月及二月期间与郊野公园之友会及教育局合办「自然之歌」校际音乐比赛,旨在以音乐歌颂壮丽而多变的自然胜景。学界反应热烈,有47间学校共2 450名学生参加。参赛队伍可选唱任何一首由著名民歌歌手区瑞强先生创作及填词的「自然之歌」。十首「自然之歌」各描写一处自然胜景,以音乐赞颂香港的郊外自然风光,当中五首是全新创作,另外五首是经重新填词的经典旧歌,令人耳目一新。


访校计划

本署举办二零零七/零八学年访校计划,派出护理员到幼稚园推广爱护郊野的信息。二零零七年十月至二零零八年三月期间,共探访了36间学校约2 800名学生。


海洋护理教育活动

本署亦为各界人士举办多项海洋护理教育活动。年内,本署共举办了88次公众生态旅游、9次公开讲座、7次海滩清洁活动、13次学校讲座及7项展览及20次其它类型的教育活动,合共逾8 000人参加。

 

执法工作

郊野公园护理员经常巡逻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以便为游客提供服务和执行《郊野公园条例》及其它相关法例。二零零七至零八年期间,共有929名违例人士被本署检控或遭定额罚款,罚款总额为898,700元。详细的统计数字载于附录12。年内,共有525人因乱抛垃圾或随地吐痰,违反第570章《定额罚款(公众地方洁净罪行)》条例而遭定额罚款;涉及非法管有受保护植物,或损害植物而遭检控的人有30名;而在郊区或郊野公园非法生火、用火或管有煮食器具而遭检控的人有8名。郊野公园护理员亦经常在郊野公园内执行特别任务,例如搜寻非法捕兽器、到邻近郊野公园的乡村进行防火村访,以及协助警方搜寻失踪人士等。此外,护理员亦经常与警方采取联合行动,打击在郊野公园内发生的罪案,例如行劫和非法砍伐罗汉松及土沉香等。

海岸公园护理员每天都会巡逻海岸公园和海岸保护区,密切留意其范围内的非法捕鱼和其它违法活动。本署人员与水警和深圳的渔政当局保持密切联络,合力防止内地渔民在海岸公园非法捕鱼,并向游人发出劝喻或警告,如有需要,更会作出检控。年内,本署共检控了90名违例人士,罚款总额为72,400元。

 

海洋保育

珊瑚礁普查

本署与珊瑚礁普查基金合作,统筹每年在香港进行的珊瑚礁普查。二零零七年度的珊瑚礁普查涵盖33个珊瑚区,共有逾360名潜水人士自愿参与。其中在22个珊瑚区录得颇高的珊瑚覆盖率(即超过50%),而珊瑚的生长情况在所有地点都很稳定。本署透过公布珊瑚礁普查的结果,让公众更了解本港海洋环境的现况,以共同保护宝贵的海洋资源。普查所得资料十分有用,让本署得知珊瑚的情况,并采取适当措施保护香港海域内的珊瑚。

二零零七年适逢珊瑚礁普查十周年。我们特别印制了香港珊瑚礁普查资料手册以作纪念,手册详细介绍了活动的宗旨及重要成果。


珊瑚护理

本署分别于瓮缸湾、赤洲及桥咀洲设置特制的标志浮标,以便更有效地保护珊瑚,避免珊瑚因船只下锚而受损。本署亦定期进行海上巡逻和海底生态调查,以监察上述地区的珊瑚标志浮标的成效。调查结果令人鼓舞,在设有标志的区域,整体的活珊瑚覆盖率均有所上升,受损的珊瑚亦有复原迹象。

本署于二零零七年年中举办了香港海岸及海洋生态相片及影片展览,目的是透过相片及影像,让公众人士可以欣赏香港美丽而多样性的海岸及海洋环境,并增强大众对保护香港海洋的关注。我们并制作画册,收录得奖作品、评审精选及渔农自然护理署在海洋护理及管理方面的工作。


保育海洋哺乳类动物

中华白海豚栖居于珠江口水域,整个群种约有1 300至1 500条,其中约有200条中华白海豚活跃于香港西面的水域,包括大屿山、屯门、沙洲和龙鼓洲一带的水域。本署自二零零零年起推行中华白海豚护理计划,有关工作包括生境保护和管理、长期监察海豚的数目、调查海豚搁浅事件、提高市民保护海豚的意识,以及联络广东当局,就中华白海豚的存护工作交换资料。在二零零七年进行的种群数据分析显示,香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在过往多年间都相当稳定。

本署与海洋公园合作研究搁浅海豚,派员到现场调查每宗搁浅个案,并搜集组织样本作进一步研究。本署亦透过举办展览和讲座,以及派发海报和小册子等途径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宣传观豚守则和报告搁浅海豚热线。透过这些活动,市民已渐渐加深对海洋哺乳类动物的认识。

 

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本署负责就可能会影响海洋环境的发展工程建议及计划提供意见。此外,本署亦须从海洋生态的层面出发,评论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年内,本署就多项发展计划提供意见,当中包括发展大埔龙尾泳滩、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设施、望后石污水处理厂改善工程、净化海港计划,以及发展离岸风力发电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