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农自然护理署年报 2006-2007

[图像版本] [繁體版] [English]

[署长的话] [概览] [农业] [渔业]
[检验及检疫] [自然护理]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 [附录]


渔业

渔业分署的工作

  • 向渔民及养鱼户提供财政及技术支援,推动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 执行法例,规管渔业;
  • 策划和执行适切的计划及措施,以存护和管理渔业资源;及
  • 为鱼类统营处提供行政支援。

 

渔业概况

本港的渔业由捕捞、海鱼养殖及塘鱼养殖组成,此行业为本地市场提供稳定的鲜鱼供应。在二零零七年,捕捞渔业及海鱼养殖业的产量约占本港海鲜食用量的25%,而塘鱼养殖业的产量约占淡水鱼食用量的5%。


捕捞渔业

在二零零七年,本港约有4 000艘渔船,渔民数目约有8 500人。捕鱼方法主要有拖网、延绳钓、手钓、刺网及围网,其中拖网捕鱼的渔获量约占捕捞渔业总生产量的87%。各类渔船的估计数目刊载于附录4。据估计,捕捞渔业于二零零七年的产量达154 000公吨,其中约有41 000公吨渔产供应本地市场。


海鱼养殖业

海鱼养殖业在风浪较少的沿岸水域进行,渔户以浮排悬挂的网箱养殖海鱼。在二零零七年,本港有26个养鱼区(分布图刊载于附录5),面积共209公顷,持牌的海鱼养殖者有1 070名。大部分养殖场以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平均面积约280平方米。二零零七年的估计产量达1 530公吨,约占本地活海鱼食用量的9%。


塘鱼养殖业

内陆鱼塘主要位于新界西北部,占地约1 160公顷,二零零七年的产量达1 930公吨。大部分鱼塘采用混合养殖法,养殖的鱼类品种以鲤科鱼为主,混合福寿鱼或乌头一同养殖;有些沿岸鱼塘则改为饲养半咸淡水品种,如金鼓、鱼、黄鱲及龙趸,以获得较佳的利润。

 

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署采取多项措施,推动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捕捞渔业

打击破坏性捕鱼活动
本署定期巡逻香港水域,打击违反香港法例第171章《渔业保护条例》所禁止的破坏性捕鱼活动,当中包括使用炸药、有毒物质、挖采或抽吸器具,以及传送电力的器具。在二零零七年,本署成功检控一宗非法捕鱼个案。

放置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可促进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育,并为鱼类提供食物,以及充当庇护和栖身之所。自一九九六年起,本署一直推行人工鱼礁计划,并在海岸公园,以及牛尾海和大滩海的鱼类产卵、育苗场等适当地点,放置了约169 000立方米的人工鱼礁。二零零七年,本署在东平洲海岸公园放置了690立方米由拆卸的码头的混凝土物料制造的人工鱼礁,以增加该处的渔业资源及保护海洋生态。超过220种鱼类,包括石斑、鱲鱼、笛鲷、细鳞等高价鱼种在这些鱼礁觅食、栖息、产卵和繁育。

支援服务
本署向渔民提供技术支援、培训及联络、信贷等服务。署方于年内继续与内地及海外的渔业部门及机构保持联系,并向渔民发放所得的休闲渔业、水产养殖、渔产品加工及远洋渔业的相关资料,以及向渔民提供技术意见,协助他们评估发展计划。此外,署方与海事处共同研究容许本地渔船载客进行休闲垂钓的可行性及所涉及的技术细节。

内地机关每年均在南海实施两个月的休渔期。为了协助约1 200名受影响的拖网及围网渔民,本署向他们提供由鱼类统营处贷款基金发放的特别贷款。本署在二零零七年向受影响渔民批出共480多宗贷款申请,贷款额合共5,970万元。此外,本署又在休渔期期间为渔民开办职业训练课程及讲座,旨在加深他们对渔业管理和存护的认识,以及提升其操作渔船和捕鱼的技巧。

渔业影响评估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及鱼类的栖息地,本署继续审核发展建议书,并就建议书、环境影响评估研究、监察和审核计划提供专业意见,以确保有关工程对渔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得到充分披露及评估,并可透过有效的缓解措施尽量减低影响。本署亦协助调查怀疑由发展工程项目所造成的鱼类死亡或水质下降个案,以便及早提出补救措施,减少鱼类损失。


水产养殖业

妥善管理海鱼养殖活动
根据香港法例第353章《海鱼养殖条例》,本港所有海鱼养殖活动均须领有牌照,并须在指定的鱼类养殖区内进行。本署定期巡视各个鱼类养殖区,并对非法养殖活动采取执法行动,截至二零零八年三月,共有1 070个持牌海鱼养殖户。

鉴于市民对休闲垂钓活动的需求日渐增加,以及为了协助养鱼户发展较多样化的业务,本署特别推行计划准许养鱼户在鱼排经营休闲垂钓业务。截至二零零八年三月,共有11个养鱼区及34名持牌人获准从事相关活动。

维护水产养殖环境
为了尽量减轻红潮及水质下降对海鱼养殖业所造成的影响,本署定期监测养殖区的水质,并实施红潮监测及管理措施。有关措施包括在红潮形成前,主动监测浮游植物的工作;以及在接获红潮报告后,立刻进行快速的风险评估。本署透过采用地理讯息系统技术的电脑系统,显示有红潮出现的海域及时段,迅速分析其发展情况及移动方向。本署透过养殖区的红潮支援小组、新闻稿和红潮网页(www.hkredtide.org),以及早向养鱼户及市民发出红潮警告,并提供技术意见。

于二零零七年,本港水域共录得13宗红潮,均由无毒的藻类所引起,并没有引致鱼类死亡。

继在滘西和深湾鱼类养殖区内以特别设计的人工鱼礁(名为生物过滤器)改善区内的水质及海床环境后,本署又制造了八座生物过滤器,准备放置于芦荻湾养鱼区。

推广优良的水产养殖方法
为了减轻鱼户因鱼病所引致的损失,本署推行了鱼类健康检查计划。年内,本署定期派员巡查鱼场以便及早发现鱼病,并向养鱼户提供预防鱼病措施的培训,以及为患病鱼类提供诊治服务。本署透过研讨班、宣传单张和在鱼场示范,向养鱼户推介经改良的养殖技术及良好的管理方法。

优质养鱼场计划
渔护署在二零零五年年中推行自愿性质的「优质养鱼场计划」,协助促进本地水产养殖业的竞争力。参加计划的养鱼场须实施良好的水产养殖方法,以提升环境卫生及养鱼的品质。养鱼须于出售前通过品质保证测试,包括检验其体内的残留药物及重金属水平,以确保符合食物安全标准。计划推出后,深受本地海鱼及塘鱼养殖户欢迎,至二零零八年三月为止,共有72个养鱼场成功登记为「优质养鱼场」(21个鱼塘及51个鱼排),占本港养鱼场面积约12%。渔护署和鱼类统营处会继续为此品牌的渔产品进行宣传及市场推广。

新鱼类品种养殖试验
为增加可供选择的养殖品种,本署致力寻找具市场潜力的新品种,推介给养鱼户。在成功完成宝石鱼(Scortum barcoo)养殖试验后,为了进一步减低鱼苗成本及稳定供应量,渔护署引进宝石鱼的受精卵,在恒温养殖池进行孵化及培育试验,及进行人工诱产试验。宝石鱼源自澳洲昆士兰省,适合鱼塘养殖,含相当高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自二零零六年,宝石鱼以「优质养鱼场」品牌推出以来,一直大受欢迎。

加强本地养殖场监测
为了提高本地养殖业的素质,本署于二零零七年初开始为本地塘鱼养殖场进行一项自愿登记计划。截至二零零八年三月,已有264个塘鱼养殖场登记参与计划。

渔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当局于二零零六年十二月成立渔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研究可促进香港渔业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方向,以及落实推行的策略,而所制订的建议会考虑到本地和国际的渔业、渔业资源和贸易发展趋势;香港捕捞渔业与水产养殖业在生态上的可持续性及在经济上的可行性;以及其它相关因素,包括对财政和社会的影响等。本署除了担任委员会主席,亦向委员会提供支援服务。成立至今,委员会已就本港渔业面对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研究有助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和存护海洋资源的可行措施。预期委员会将于二零零九年提交报告。


鱼类销售

确保鱼类产品有秩序地批销
为了确保新鲜海鱼能有秩序地批销,本署根据香港法例第291章《海鱼(统营)条例》,继续就非法批销海鱼采取执法行动。此外,本署向根据上述法例成立的鱼类统营处提供技术及行政支援,从而确保统营处透过鱼类批发市场,为渔民及鱼商提供有秩序的批销服务。

推广本地渔业产品
本署与鱼类统营处紧密合作,推广本地渔产品。年内,鱼类统营处继续透过其辖下的鱼类产品加工中心,发展优质渔产品,并利用其市场网络,把本地的优质渔产品,特别是来自优质养鱼场计划的产品,推介给本地市民。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