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物種的風險評估
要有效管理外來入侵物種,第一步需要進行風險評估,以客觀地識別需優先處理的高風險物種(即目標外來入侵物種)。漁護署在2018年展開了一項顧問研究,在檢視其他地區採用的機制後,建立了一套適用於香港的風險評估機制。此機制適用於所有陸地和海洋的主要生物類群。
香港外來物種風險評估機制
此機制是一份交由相關專家填寫的問卷。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物種的背景資料和一些篩選問題。通過篩選的物種會在第二部分接受詳細的風險評估,包括進入香港、在香港建立種群、擴散和造成負面影響的四大風險範疇。各範疇的風險用計分的方法來量化。最後會得出一個代表該物種入侵性的總分,而根據此總分,這物種會被歸類為低、中或高風險。按此查看本風險評估機制。
外來兩棲爬行類的風險評估
在香港,外來兩棲爬行類物種相對其他類群,有較多的研究資料。因此顧問研究的另一部分以建立出來的機制,評估了已進入香港或未來可能出現的外來兩棲爬行類物種的風險。涉及的16個物種,是根據過往在香港的野外出現紀錄、國際上的外來物種資料庫和貿易數據選出的。評估結果如下:
種名 | 中文名 | 風險 | |
蛙類 |
Eleutherodactylus coqui | 多明尼加樹蛙 | 低 |
E. planirostris | 溫室蟾 | 中 | |
Lithobates catesbeianus | 美國牛蛙 | 中 | |
Osteopilus septentrionalis | 古巴樹蛙 | 低 | |
Rhinella marina | 蔗蟾 | 中 | |
龜類 |
Chelydra serpentina | 擬鱷龜 | (未能通過篩選) |
Cuora amboinensis | 安布閉殼龜 | (未能通過篩選) | |
Mauremys sinensis | 花龜 | (未能通過篩選) | |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 紅耳龜 | 中 | |
蜥蝪 |
Anolis carolinensis | 綠安樂蜥 | 低 |
A. sagrei | 沙氏變色蜥 | 低 | |
Calotes mystaceus | 白唇樹蜥 | (未能通過篩選) | |
Hemidactylus brookii | 密疣蜥虎 | (未能通過篩選) | |
H. frenatus | 疣尾蜥虎 | 低 | |
Physignathus cocincinus | 中國水龍 | 低 | |
Podarcis sicula | 意大利壁蜥 | 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