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农自然护理署
署长的话 抱负及使命 大事纪要 农业 渔业
主页 繁体 English
检验及检疫 自然护理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 附录
渔业概况

渔业分署的工作
  • 向渔民及养鱼户提供财政及技术支援,以推广渔业可持续发展;

  • 执行法例,规管渔业;

  • 策划和执行适切的计划及措施,以存护和管理渔业资源;

  • 为鱼类统营处提供技术及行政方面的支援。


相片渔业概况

本港的渔业由捕捞、海鱼养殖及塘鱼养殖组成,稳定供应鲜鱼给本地市场,对香港贡献很大。二零零五年,捕捞渔业及海鱼养殖业的产量约占本港海鲜食用量的26%,而塘鱼养殖业的产量约占淡水鱼食用量的6%。


捕捞渔业

在二零零五年,本港约有4 150艘渔船,渔民约9 170人。捕鱼方法主要有拖网、延绳钓、手钓、刺网及围网,其中拖网捕鱼的渔获量约占捕捞渔业总生产量的82%。各种渔船的数目载于附录4。在二零零五年,捕捞渔业的生产量估计达161 960公吨,其中约58 790公吨供应本地市场。

海鱼养殖业

海鱼养殖业在风浪较少的沿岸水域进行,以浮排悬挂的网箱养殖海鱼。本港现有26个养鱼区(分布图载于附录5),面积共209公顷,持牌的海鱼养殖者有1 092名。大部分养殖场以小规模家庭式经营,平均面积约270平方米。二零零五年的产量估计达1 540公吨,约占本地活海鱼食用量的8%。

相片塘鱼养殖业

内陆鱼塘主要位于新界西北部,占地约1 030公顷,二零零五年的产量达1 900公吨。大部分鱼塘采用混合养殖法,养殖的鱼类品种以鲤科鱼为主,混合福寿鱼或乌头一并养殖,有些沿岸鱼塘则改为饲养半咸淡水品种,如金鼓、
鱼、黄及龙趸,以获得较佳的利润。


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署已采取下列措施,推动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捕捞渔业

打击破坏性捕鱼活动

本署定期巡逻香港水域,打击香港法例第171章《渔业保护条例》所禁止的破坏性捕鱼活动,包括使用炸药、有毒物质、挖采或抽吸器具,以及传送电力的器具。二零零五年,本署成功检控的非法捕鱼个案共四宗。

相片放置人工鱼礁

自一九九六年起,本署一直推行人工鱼礁计划,以增进本港的海洋资源。署方在海岸公园及牛尾海和大滩海的鱼类产卵和育苗场等适当地点,放置了约166 040立方米的人工鱼礁。在二零零五年,本署继续对人工鱼礁进行水底监察调查,以评估这些鱼礁对促进和支持鱼类群落的功效。研究发现人工鱼礁的结构愈复杂,它所支持的鱼类品种就会愈丰富。超过220种鱼类,包括石斑、鱼、笛鲷、细鳞等高价鱼种在这些鱼礁觅食、栖息、产卵和繁育。

制订适切的渔业管理措施

为有效管制本港的捕鱼活动和令本地渔业重回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本署建议修订《渔业保护条例》,就设立捕鱼牌照制度、划定渔业保护区和实施全港性休渔期制定规管机制。本署已就有关建议向渔民团体、环保团体、谘询委员会、区议会及公众人士进行广泛的公开谘询,收集他们的意见。本署在二零零五年成立渔业管理工作小组,就有关建议引起关注的事项及实施细节进行详细讨论,其成员包括渔业代表、环保团体、学术界及有关政府部门的代表。

可持续渔业及相关行业

本署提供技术支援、培训及联络服务、信贷服务等,协助业界转型至可持续发展渔业及相关行业。二零零五年,署方继续与内地及海外的渔业部门及公司联络,索取及向渔民提供有关可持续渔业及远洋渔业、休闲渔业、水产养殖及渔产品加工等相关行业的资料,以及向渔民提供意见,协助他们评估发展计划。此外署方为渔民提供了两个培训课程及一个讲座,以增进渔民在可持续发展渔业及相关行业方面的技术和知识。署方亦继续透过渔业发展贷款基金及鱼类统营处贷款基金提供贷款,协助渔民转型至可持续发展渔业。

渔业影响评估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及鱼类的栖息地,本署继续审核建议进行的发展项目,并就该些建议、环境影响评估研究、监察和审核计划提供专业意见,以确保充分评估有关工程项目对渔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透过有效的缓解措施把影响减至最低。

跨界联系

南海渔业资源的管理和存护问题是本港和内地渔民共同关注的议题。本署已和内地有关当局建立紧密的沟通渠道,以促进跨界事项上的交流和合作。透过这些渠道,本署与内地有关当局讨论了多项事宜,包括在南海实施的休渔期、对在内地水域作业的香港渔船实施新的规管机制,以及发展可持续渔业等。

相片公众教育

为了提高市民对存护渔业资源重要性的关注,本署在二零零三年在香港仔设立渔业教育中心。参观该中心的市民可透过展品、互动游戏及短片介绍,进一步了解本港的捕鱼业、渔业资源及渔业管理措施。该中心自开放以来,共接待了超过18 000名访客。此外,本署继续透过「香港鱼网」网页(www.hk-fish.net)向市民传递存护渔业资源的信息。

提供支援服务

政府为业界提供各种支援服务,协助渔民适应不断转变的经营环境。该些服务包括实施「内地过港渔工」计划,以纾缓捕鱼业人手不足的问题,管理为渔民提供财政支援的渔业贷款基金,以及监督渔民合作社的运作,推动渔民互助。内地管理当局在南海每年实施两个月的休渔期,本署为协助受影响的约1 400名拖网及围网渔民,透过鱼类统营处贷款基金,向他们提供特别贷款。署方在二零零五年向受影响渔民批出共500宗合共4,320万元的贷款。此外,又在休渔期间为渔民开办职业训练课程及讲座,协助他们提升操作渔船和捕鱼的技能,以及加深其对渔业管理和存护的认识。

水产养殖业

妥善管理海鱼养殖活动

相片根据香港法例第353章《海鱼养殖条例》,本港所有海鱼养殖活动均须在指定的鱼类养殖区及在领有牌照的情况下经营。本署定期巡视各个鱼类养殖区,并就非法养殖活动进行执法行动,以确保海鱼养殖活动获得妥善管理。

为应付市民对休闲垂钓日增的需求和纾缓养鱼户面对的困难,本署推行计划,容许养鱼户在鱼排经营休闲垂钓业务。有意参与有关计划的养鱼户必须作出适当的措施,以维护养鱼环境和保障市民的安全。截至二零零六年三月,本署已批准10个养鱼区及33名持牌人进行有关活动。

维护水产养殖环境

为了尽量减轻红潮及水质下降对海鱼养殖业的影响,本署定期监测养殖区的水质,并实施红潮监测及管理措施。有关措施包括在红潮形成前主动监测浮游植物的工作和对接获的红潮报告进行快速的风险评估。本署透过采用地理讯息系统技术的电脑系统显示红潮出现的海域及时段,迅速分析其发展情况及移动方向。透过养殖区的红潮支援小组、新闻稿和红潮网页(http://www.hkredtide.org),本署能及早向养鱼户及市民发出红潮警告,并提供技术意见。

二零零五年,本港水域分别录得41宗红潮。在二零零五年出现的红潮均由无毒的藻类所引起,亦没有引致鱼类死亡。

此外,本署继续审核建议进行的发展项目,就该些建议、环境影响评估研究、监察和审核计划提供专业意见,以确保充分评估工程项目对养殖渔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透过有效的缓解措施把影响减至最低。本署亦协助调查怀疑由发展工程项目造成的鱼类死亡或水质下降个案,以便及早提出补救措施,减少鱼类损失。

推广优良的水产养殖方法

相片在香港发现的鱼病主要是由病原菌或寄生原虫所引致,同时亦与养殖场的水质及饲养运作方面的问题有关。为协助养鱼户减轻鱼病所引致的损失,本署推行鱼类健康检查计划,定期巡查鱼场以便及早发现鱼病,指导养鱼户预防鱼病的措施,以及在鱼类一旦患病时提供诊治服务。本署透过研讨班、派发宣传单张和在鱼场示范,向养鱼户介绍经改良的养殖技术及良好的管理方法。

此外,本署继续鼓励养鱼户使用粒状鱼粮,以取代传统上以杂鱼为饲料的做法。干式粒状鱼粮可大大减轻喂饲鱼类所造成的污染,提高饲料的效能,同时促进鱼类的健康。本署定期收集在市面出售的干式粒状鱼粮进行营养分析,以协助养鱼户作出适当选择。在本署支援下,近年改用干式粒状鱼粮的海鱼养殖户日益增多。

相片物色可供养殖的新品种

为增加可供选择的养殖品种,本署致力寻找具良好销售潜质的新品种,推介给养鱼户。在成功完成宝石鱼养殖试验后,为了进一步减低鱼苗成本及稳定供应量,渔护署引进宝石鱼的受精卵,在恒温养殖池进行孵化及培育试验,成效理想,并将该批宝石鱼幼鱼售予养鱼户饲养。

鱼类销售

确保鱼类产品有秩序地批销

为了确保新鲜海鱼能有秩序地批销,本署根据香港法例第291章《海鱼(统营)条例》,就非法批销海鱼进行执法行动。此外,本署向根据上述法例成立的鱼类统营处提供技术及行政支援,以确保统营处透过鱼类批发市场为渔民及鱼商提供有秩序的批销服务。为保障公众的卫生健康,鱼类统营处继续加强管理其辖下批发市场内的活海鲜批发活动,以确保这些活动在有秩序及合乎公众卫
生的情况下运作。

推广本地渔业产品

本署与鱼类统营处紧密合作,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推广本地渔业产品。鱼类统营处于二零零五年成立鱼类产品加工中心,以发展优质渔产品,并建立本地品牌,推销这些产品。另外,本署亦协助业界参与在本地及内地举办的展销会及展览,以推广本地优质渔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