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农自然护理署
署长的话 抱负及使命 大事纪要 农业 渔业
主页 繁体 English
检验及检疫 自然护理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 附录
自然护理

自然护理分署的工作
  • 从多方面保育本港的动植物及自然生境,包括就发展建议、规划策略、环境影响评估等工作,并提供有关自然保育的意见;

  • 执行法例、进行研究及推行生物多样性保育计划和认定具特殊科学价值的地点等;

  • 定期进行生态调查,以记录及更新香港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状况,并建立香港的生态资料库;

  • 监察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并发展及管理香港湿地公园;

  • 监管濒危动植物的国际贸易,以保育这些物种;

  • 透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市民对自然保育的认识,以及鼓励他们参与自然保育活动。

相片自然环境

香港的地形及亚热带气候,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提供各色各样的栖息地。本港虽是弹丸之地,但自然景致却多姿多采,海岸沙滩、嶙峋石岸、高耸山峰、茂密林地与绿茵山峦,互相映衬,构成独特的风景。





相片香港有维管束植物逾3 100种(其中约2 100种为本地种)、哺乳类动物约50种、鸟类约480种、淡水鱼类160种、爬行动物约80种、两栖类动物逾20种,昆虫亦十分繁多,计有超过230种蝴蝶及110种蜻蜓。






相片生态调查及资料库

本署由二零零二年开始进行全港生态调查计划,目标在建立及更新全港的生态资料库。调查计划覆盖香港所有高保育价值的主要生境,包括风水林的位置、状况及植物种类,以及重点动物群的分布及数量。截至二零零六年三月,本署采集、认证及于数据库内储存了超过55 000个,约1 500种动植物的记录,作为内部参考。


相片生态调查的结果确定了香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有香港甚至是全球首次发现的物种。例如于二零零五年七月发现的新蝙蝠种──褐扁颅蝠,令香港的蝙蝠种类增加至26种;从未被发现的小喜盐草,亦被确立为本地第五种海草。结果亦显示现时的受保护地区能有效保护香港的生物多样性,在调查及分析的物种群中,超过95%的本地常见陆上及淡水物种,均有代表性的群体在香港的保护区内栖息。

为了提高公众人士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及争取他们对自然保育的支持,本署建立了一个以互联网络为平台的重要物种及生境资料库,让公众搜索资料。互联网网站名为香港生物多样性网页(www.hkbiodiversity.net)。本署正在发展一套以地理资讯系统运作的中央资料库,储存调查所得的数据及从其他途径取得的生态资料。

本署会长期持续进行生态监察及调查,以更新资料库,并根据调查所得,发展保育重要物种及生境的计划。


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

生态监测

渔护署由二零零一年八月起,推行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的生态监测计划。是项长期计划的目的是收集这片湿地的基线生态资料,监测范围包括湿地内的底栖动物群落、冬季候鸟数目及生境范围。

本署委托香港大学环境毒理研究室进行该监测计划,专门分析这些生态参数的变化及互动关系。同时也会以水质、沉积物质素及泥滩沉积速率等环境数据作为参考。计划所收集的数据也记录了拉姆萨尔湿地生态状况。

水鸟监测

相片本署与香港观鸟会合作,每月在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点算水鸟种群的数目,作为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监测计划的部分资料。

二零零五年十月至二零零六年三月期间,在这国际重要湿地录得最高的水鸟数目约有59 500只,包括4 300只鹭鸟、17 700只野鸭、14 400只海鸥及燕鸥、12 000只涉禽、600只秧鸡及10 300只鸬鹚。

在过去九年,冬季在此湿地栖息的水鸟种群数目,均维持在50 00060 000只的水平。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是全球濒危鸟类之一,只分布于东亚地区。去年冬季迁徙期间,全球约20%以上的黑脸琵鹭以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作为栖息地或中转站。

故此,本署于二零零一年起实施黑脸琵鹭保育计划,以保持此国际重要湿地的良好条件为目标,为黑脸琵鹭提供度冬的地方。该计划的其他措施包括保护栖息地、物种及栖息地管理、监测和研究、教育与训练、区域合作等。

本署参与在东亚地区由香港观鸟会统筹的全球黑脸琵鹭同步调查。根据二零零五至零六年度冬季的调查结果,在区内录得的黑脸琵鹭数目有1 679只。在二零零六年一月,最多更录得346只黑脸琵鹭在后海湾,即包括香港及深圳度冬,为历年来的新高;而在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度冬的黑脸琵鹭只数,则是东亚地区第二位。


绿海龟

绿海龟是唯一经常在香港产卵的海龟,而南丫岛的深湾是它们在本地唯一的产卵地。本署推行一套绿海龟保育计划,以保护这濒危物种。计划包括每年六月至十月绿海龟产卵季节将深湾沙滩划为限制地区、清理沙滩上阻碍绿海龟上岸的攀援植物和海洋垃圾、安排定期巡逻,以及教育公众有关保育海龟的知识。在二零零五至零六年度,没有发现绿海龟在香港上岸产卵。

此外,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水域的五种海龟,包括绿海龟、赤龟、棱皮龟、玳瑁和榄
龟,偶然也会被发现于香港水域或岸边受困或受伤。如有此情况时,本署亦会派员到场检视海龟及安排兽医治理。


野生猴子

相片为控制香港野生猴子数目,本署自二零零三年起展开对三个目标野生猴群的避孕试验计划。由于诱捕猴子费时,它们亦很快学会避开陷阱,试验计划的进度因而受到影响。在接受避孕注射的猴子数目达到目标后,便会展开有关的成效评估,以确定为野生猴群进行避孕的可行性。

沙田民居由于邻近野生猴子的聚居地而遭受滋扰,本署在接获报告后会派员巡查,捕捉误闯民居的猴子。为减少野生猴子到屋?民居觅食,本署建议沙田区有关的屋?管理公司留意将食物或废物收好,并呼吁居民不要喂饲猴子,令它们无法得到食物;同时又特别为沙田各屋苑的物业管理员安排讲座及示范,提供方法、技巧和应用工具,以助驱赶猴子,使它们离开民居及返回林区。


管制濒危物种贸易的措施

《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条例草案》于二零零五年四月提交立法会,在二零零六年三月一日获得通过。新条例将于二零零六年实施,取代现行的《动植物(濒危物种保护)条例》。

相片本署继续致力打击非法贸易,报告期内,扣押濒危物种的个案超过450宗,其中包括一批共229件(503公斤)来自坦桑尼亚的象牙和556公斤玳瑁海龟鳞片、来自马来西亚及印尼的5 067只冷藏穿山甲尸体及2 336公斤穿山甲鳞片,以及四货柜(78公吨)来自印度及马来西亚的檀香紫檀。

保护濒危物种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已经加强,使市民加深对保护濒危物种的认识及了解有关管制措施。工作包括开设濒危物种资源中心、到学校演讲,以及在机场和边境管制站展示相关资讯。本署在一粤港联合教育项目下,举行贸易研讨会及培训班;另获香港电台第二台支持,举办一项以保护濒危物种为题的广播剧创作比赛,提高学生对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比赛共收到来自28间中学的49 份参赛作品,得奖作品其后在香港电台第二台广播。为了把有关新法例告知贸易商及公众,本署推行及筹划一系列教育及宣传活动,包括向贸易商发通函、在网页刊登公报、公共交通工具的广告宣传、在公共场所举办展览、派发新的小册子及海报,以及在电视台和电台广播。


香港湿地公园

香港湿地公园第一期展览馆在二零零五年五月关闭进行装修,作为公园第二期发展计划的公园售票处。在二零零五年四月至五月期间,共有13 836名访客参观公园第一期展览馆,来自171间学校和社区团体的5 254名访客,更获安排参加由专人带领的导赏团。

湿地公园第二期工程的展品安装工程在二零零五年四月底开始进行,包括三个分别名为「湿地世界」、「人类文化」及「湿地挑战」的展览廊,展示有关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人类文化发展及湿地面对的自然保育问题,整项工程预计在二零零六年年中完成。

本署继续在公园内展开生态调查,悉心管理新建造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功能和价值。


香港植物标本室及植物存护

相片香港植物标本室的工作包括有系统地采集、鉴定及管理香港植物标本。最近发现了两个植物新种:香港油果樟(Syndiclis hongkongensis Xia, Deng & Yip)及腺叶琼楠(Beilschmiedia glandulosa Xia, Wei & Deng),均属樟科。两个新种已在植物科学学报上发表,并将载于由香港植物标本室联同华南植物园合编的《香港植物志》(第一卷)之内。标本室不但是植物研究工作的资源中心,也透过团体预约参观、教育单张及各种刊物,促进市民对香港植物的认识,其中于本年度出版《冬青与我》(My Story with Hollies),该书由国际知名的分类学家胡秀英教授编写,标本室负责编辑及摄影。

渔护署也重点进行稀有及珍贵植物的存护工作。香港特有种香港巴豆(Croton hancei Benth.)便是其中一例,该种已有近150年未被发现,1997年才重新找到。位于青衣岛的原生生境现时为世界上唯一发现香港巴豆的地点,因此别具科学意义。除了进行就地保育,将该处划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外,本署也进行了迁地保育,在大棠新建的温室及城门标本林加以存护,确保它能够存活下去;并已设立多个试种地点,希望让更多香港巴豆种群在野外生长。另一些存护计划也采用人工繁殖及试点种植,其中包括杜鹃、壳斗科植物、宽药青藤、印度马兜铃、四药门花等。


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

相片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可位于陆上或水中,因其动植物、地理或地质特点而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署方一直派人巡视和监察这些地点的情况及其科学价值,并按需要在某些地点进行适当的生境管理工作,以保持或加强其价值。举例来说,本署曾于鸦洲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进行薇甘菊防治工作,以改善该处树木的状况,让鹭鸟可以筑巢繁殖。此外又继续检讨各个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的情况,并找出具特殊科学价值的新地点。自二零零五年起,已加入三个新地点,包括用以保护香港特有植物香港巴豆的青衣南、大庵风水林,以及本港最重要的燕鸥繁殖地点石牛洲。


清除薇甘菊

薇甘菊是外来的攀援植物,常见于空旷和受干扰地方,例如路旁和荒地等。由于生长迅速,致使长期遭其厚密枝叶所覆盖的植物会因无法接收足够阳光而影响生长。在茂密的树林中,由于树木高大而林中光照较弱,不利薇甘菊生长,因而不受这种植物影响。

相片为防止薇甘菊在具有保育价值的地点蔓延,本署继续调配人手及资源,于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及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清除薇甘菊。除了使用工具清除及实地试用除草剂「森草净」外,亦在一些地点尝试以更全面的生境管理方法防治。由于薇甘菊在遮蔽的环境中发芽和生长速度都会减慢,因此,把它清除后再在原地种植树木,理论上可营造遮蔽的环境,遏止它重新生长。根据初步的实地观察所得,这些地点在植树后重新长出薇甘菊的情况大为减少。不过,为确保所植树木能健康生长,初期须经常进行保养工作,例如铺设草垫和除草,以抑制薇甘菊重新生长。鉴于资源问题和其他实地限制,这个方法只曾应用于某些具重要生态价值的地点(如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