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渔农自然护理署年报 2003-2005

[抱负及使命] [署长的话] [大事纪要] [农业] [渔业]
[检验及检疫] [自然护理]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 [附录]

 

大事纪要


增加渔业资源


人工鱼礁

保存海洋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本地渔业资源是渔农自然护理署的一个主要工作目标。本署自一九九六年开始推行人工鱼礁计划,以增加本港的海洋资源和保护海岸公园、重要的产卵场和育苗场。直至二零零五年,本署投放的人工鱼礁达165,570立方米。

第一期的人工鱼礁计划涉及在海下湾和印洲塘海岸公园投放以旧船、旧轮胎、矿石和混凝土制成的人工鱼礁,工程已于一九九三年完成。在二零零三年,共有14座生物过滤器人工鱼礁投放在海下湾和印洲塘海岸公园内,以进一步增加人工鱼礁所在地的生境复杂性和渔业资源增长的表现。第一期计划,所投放的人工鱼礁共有386座,总体积为29,350立方米。

第二期计划涉及在外牛尾海和大滩海的鱼类育苗场投放人工鱼礁,工程于二零零四年完成。在这两个地点所投放的人工鱼礁经过特别设计和建造,附加了旧车胎和矿石组件的船只、特别订制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及大量现成物料例如旧码头组件等。在第二期计划中,一共投放了155座,总体积为125,820立方米的人工鱼礁。

西部水域亦推行了两项人工鱼礁敷设计划。沙洲、龙鼓洲海岸公园及赤鱲角机场海事管制区内均设置人工鱼礁,旨在改善及保护海洋区,以保育中华白海豚。计划一共投放了76座人工鱼礁,总体积为9,180立方米。

监察结果显示人工鱼礁是促进渔业资源的一种有效设施。人工鱼礁四周的生物多样性及具商业价值鱼类的数量,远比在附近的天然岩岸区为高。至今在人工鱼礁已录得超过220种鱼类,利用这些结构复杂的人造栖息地作为觅食、庇护、产卵及孕育幼鱼之所,当中不乏具有重要商业价值及罕有的品种。


生物净化设施
由本署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研究,利用人工鱼礁作为生物净化设施以改善养鱼区水质的试验已于二零零四年完成。有关试验计划在西贡滘西鱼类养殖区进行。本署在二零零二年三月于滘西养殖区投放16个生物净化设施,这些特别设计的生物净化设施,提供大量硬表面以供滤食性海洋生物附着生长和提供食物及栖息地来吸引鱼类聚集。

研究结果显示,生长在生物净化设施上的滤食性生物有效地摄食并吸取由养鱼产生的有机废物。生物净化设施同时亦诱集大量的鱼类,建立了一个丰富的鱼类群落。这些生物进行的种种活动可协助清除养殖区内的有机废物和悬浮微粒,从而改善养殖区内的海床环境。


促进农业发展



有机耕作

有机耕作透过合理、全面的农作环境管理,包括农作物本身、及其所需的空气、水和泥土,来生产作物。整个耕作过程并不施用化学合成农药与肥料,或转基因物料。

由二零零零年十二月起,本署开始协助本地农民转型有机耕作。在此计划下,署方提供所需的知识、技术支持及低息贷款,而蔬菜统营处则透过其销售渠道协助农民销售有机蔬菜。

在二零零五年,总共有38个分别位于新界吴家村、大江埔、坪輋、大埔和逢吉的农场参与转型有机耕作,耕地总面积约为19公顷,平均每天生产2吨有机菜。所生产的种类包括生菜、白菜、菜心、通菜、苋菜、芥兰、唐蒿、矮瓜、苦瓜、冬瓜、长豆角、车厘茄和甘笋等。

本署积极支持「香港有机资源中心」,一所由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有机农业协会和绿田园基金共同成立的非牟利机构,发展及推行香港的有机生产及加工认证系统。有关的认证标准已于二零零四年底正式启动,处理的认证申请有二十多宗。

万人盆菜宴
「盆菜」是新界士族在喜兴节日的传统菜肴。在二零零三及二零零四年,本署与香港电台及相关业界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推广本地渔农产品的活动,包括展览、烹饪比赛及嘉年华会。两年的活动都以一个选用本地渔农产品作材料的「万人盆菜宴」作为活动的高潮。两次先后在旧启德机场及添马舰举行的盆菜筵都得到社会热烈的支持,并吸引近万名市民参与。


禽流感事件



加强防范
自二零零一年五月发生H5N1禽流感以来,针对本地农场、批发市场及零售市场的生物保安措施已逐步加强。本署已落实38项措施加强生物安全,并为持牌家禽农场制订「个别农场生物保安规条」,在每两星期最少探访农场一次期间加强执行监察。

本署在白沙区及其西面一带鸡场推出的注射疫苗试验计划于二零零三年五月完成,并经进行H5N1病毒攻毒实验证明疫苗宜于本港使用作为控制H5N1禽流感的基本措施。自二零零三年六月开始本港所有鸡只必须接受H5N2灭活疫苗注射,本署会在鸡只完成两次疫苗接种的四星期后,从每批鸡只随机抽出已接种疫苗的鸡只,检验血液中的抗体水平,在确定鸡只已有理想的禽流感H5抗体水平后,才签发核准编号给农场出售鸡只。

为确保内地入口鸡只与本地鸡只有相同的抗体保护水平,政府在二零零三年中与内地部门达成协议,为供港食用的内地活鸡进行禽流感H5N2灭活疫苗注射。自二零零四年一月十五日开始,所有供港食用的内地活鸡均已接受禽流感H5N2灭活疫苗注射。

为加强长沙湾临时家禽批发市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本署在市场入口处加装消毒池为进出车辆的车胎消毒,防止病原体传播。在二零零三年十月署方推出扣分制,以确保运载活家禽的车辆符合有关的卫生标准。署方亦于二零零四年十月完成在市场内安装闭路电视,全时间监察市场运作。

暂停入口内地活鸡
自二零零三年年底越南、日本、南韩及泰国等多个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禽流感疫情,越南及泰国并出现人类感染禽流感个案。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在二零零四年一月二十七日晚上向本港通报广西一个鸭场出现禽流感疫情,本署翌日即暂停入口内地活鸡,并提供本地农场鸡只尸体收集服务,加强农场监查。政府在二零零四年初与内地部门达成协议,所有入口鸡苗必须来自内地部门认可的种鸡场。供应本港市民食用的内地活鸡在二零零四年四月二十日恢复入口,同年五月一日本署停止农场鸡只尸体收集服务。内地鸡苗在六月二十五日恢复入口。暂停入口内地活鸡期间,本港并无任何野鸟及家禽样本发现禽流感病毒。

由于暂停入口内地鸡苗使本地农场无法持续生产周期因而蒙受损失,政府在二零零四年中发放115万元特惠金,纾缓有关农场的经济困难。


自愿退还牌照计划
在二零零四年东南亚地区的禽流感疫情发现病毒具有越来越高的致病性,且对一些抗病毒药物出现抗药性。为减少人类感染禽流感的风险,及应付可能出现的大流行,政府当局在检讨本港活家禽的风险管理后,认为应该减少本港活鸡总数至现有的一半水平,以减低经由人类与大量活家禽密切接触而引致本港爆发流行性疾病的风险。

由于政府当局将会在香港推行分区屠宰,使活家禽农场和批发的现行运作模式彻底改变,政府当局认为应该为无意在新环境下营业的持牌家禽农户推行自愿退还牌照计划。该计划已在二零零五年三月十四日提交立法会并开始进行咨询。


防治入侵红火蚁



二零零五年一月,入侵红火蚁最先在天水围的香港湿地公园出现。截至二零零五年三月底为止,全港共发现大约2,000个蚁丘,分布新界和大屿山等80多个地点。经专家评估,红火蚁已存在本港一段时期,而事件似乎与人们种植从内地进口附有泥土的幼树苗木或植物同期发生。

各有关政府部门随即合力监察,在其管辖范围内的地方一旦发现红火蚁,便用除害剂清除。渔护署不但为各有关方面提供防治红火蚁的技术支持,提供样本鉴定服务,又经由互联网、宣传单张和海报,教育公众认识红火蚁。署方举办了多个技术培训工作坊,向本地的灭虫公司讲解如何防治红火蚁,又在边境加强检查从内地进口的盆栽植物。署方收集了红火蚁在各区的分布数据后建立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制备红火蚁在本港的分布图,并成立一个咨询小组,成员包括本地灭虫专家、政府官员和大学研究人员,就防治红火蚁向政府提供意见。


山贝河小湾鳄



搜捕行动
在二零零三年十一月初,村民首先在锦田河近南生围发现一条长约1.5米的小鳄,属湾鳄(Crocodylusporosus) 品种,通常分布在东南亚,新畿内亚和北澳洲等地区,在香港并不常见。

本署随即派员在现场每日24小时监视小湾鳄的踪迹及监测捕兽器具的情况,以保障公众安全。数天后,本署在锦田河设置更多的捕兽笼和用渔网。十一月十三日,一位来自澳洲的鳄鱼专家John Lever在本港一家报业机构赞助下来港,尝试乘电动小船用捕鱼枪近距离捕捉小湾鳄,但并不成功。其后,由另一报业机构赞助的一队内地捕鳄鱼专家在十二月六日来港,捕鳄行动同样失败。

与此同时,本署人员继续保留及改良捕兽笼,亦不断测试和研制新的捕兽陷阱,沿山贝河有利地点设置。在冬季多个月,小湾鳄较少出没,到天气回暖,牠又再度活跃,对新的捕兽陷阱也感到好奇,曾经多次爬近捕兽陷阱,只因感觉有人临近而躲开。

在二零零四年六月十日的早上,小湾鳄在锦田河受困于由本署人员自行研制的套索,一位渔民在现场借出渔网把牠覆盖制服。历时多个月的捕鳄行动,成功告终。

「贝贝」香港的宝贝
小湾鳄被生擒后,首先送到本署的动物管理中心,作初步健康检查及两星期的检疫程序。其永久居所设于湿地公园,二零零六年方落成启用,其间嘉道理农场协助提供临时栖所及专业照料。公众人士可到嘉道理农场探望小湾鳄。

本署和香港电台在二零零四年七月中联合举办小湾鳄命名的比赛,从一千六百多个提名中选出「贝贝」作为小湾鳄正式名称。「贝贝」既表示小湾鳄是香港人眼中的宝贝,也包含来自「山贝河」之意。


生态调查及数据库

在二零零二年,本署开展全港生态调查计划,目标在二零零五年之前分阶段建立一个全面的生态数据库。调查计划覆盖香港所有高保育价值的主要生境,包括风水林的位置、状况及植物种类,以及重点动物群的分布及数量。调查的物种是普遍用作指示生态价值、干扰程度及/或不同生境/地点的状况的指标种。

目前,本署已采集、认证及储存了超过35,000个,约1,500种动植物的记录;以数据表形式初步存放作内部参考。每一个记录均附有一般数据如位置、采集时间及数量;某些如适用更附有特别的资料如性别及生命周期的阶段。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全港性初步评估不同地点/物种的生态重要性,及方便为某些特别地点/物种制定更详细的生态研究。

生态调查的初步结果确定了香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有香港甚至是全球首次发现的物种。结果亦显示现时的受保护地区能有效保护香港的生物多样性。在调查及分析的物种群中,超过95%的本地常见陆上及淡水物种代表均于香港的受保护地区内有代表性的群体栖息。

为了提高公众人士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及争取公众人士对自然保育的支持,本署已建立了一个以互联网络为平台的重要物种及生境数据库,让公众人士进入搜索数据。试验阶段的互联网网站名为香港生物多样性网页(www.hkbiodiversity.net),已供公众人士浏览。长远而言,本署计划发展一套系统性的数据库,储存香港自然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基线资料,当中包括调查所得的数据及从其它途径取得的生态资料。

本署计划继续进行生态监察及调查,并根据所得经验发展策略,以期在二零零五年后仍不断更新数据库内容。

湿地公园
本署自二零零三年初起于香港湿地公园进行定期的生态调查,收集湿地公园内的生态基线资料。调查涵盖鸟类、哺乳类、鱼类、两栖、爬行类、蜻蜓、蝴蝶及水生植物等。

二零零三至零四年间,在公园内共纪录得162种鸟类,其中半数为水鸟或依赖湿地的鸟类,包括罕见的黑脸琵鹭和彩鹬。这些湿地鸟大部份都利用公园内的人工泥滩觅食或栖息。在此期间,于定期生态调查和日常纪录中,共录得9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8种哺乳类、10种鱼类、37种蜻蜓及101种蝴蝶。


自然保育政策检讨



本署检讨现行自然保育政策措施并咨询公众,以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更有效达到自然保育目标,特别是加强保育私人土地上具重要生态价值的地点。本署已制订新的自然保育政策,包括─

• 公布新的政策声明,更明确地阐释我们的理想和政策目标;
• 采用计分制,评估不同地点在生态方面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拟订须优先加强保育的地点清单;
• 为与土地拥有人签订管理协议和公私营界别合作方案两项新措施推行试验计划;
• 继续实施和加强现行自然保育措施;
• 把湿地咨询委员会归并为环境咨询委员会(环谘会)辖下的自然保育小组委员会;
• 加强自然保育的公众教育及宣传工作;以及
• 进一步研究设立自然保育信托基金的可行性。


东涌河修复工程



二零零三年年底,东涌河下游一段长约330米的河道被发现受到未经许可的工程破坏。河床曾被挖掘,从河床移走的巨砾和卵石堆放在河岸上。河流低栖及河岸生境因而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地政总署接获报告后着令停止该未经许可的工程,并对事件展开调查。负责工程的承建商承认责任,并承诺修复受破坏的河段。其后,犯案人士被起诉判罪。

政府成立了跨部门专责小组,负责研究修复计划和监察随后进行的修复工程。该小组由环境运输及工务局主持,成员包括本署及其它相关部门。另外,环境咨询委员会及其它环保/关注团体的代表亦组成了专家小组,向专责小组提供意见。修复工程的目的是使受破坏的一段东涌河恢复天然面貌,包括恢复河道的阔度和深度;在河道重铺巨砾和卵石;沿河道辟建河曲、湍流和浅水池,为水生动物提供不同的生境;以及在河岸重新栽种植物,以恢复河岸生境。工程在二零零四年二月展开,并于在二零零四年四月中完成。

修复工程完成后,本署随即展开为期两年的计划以监察生态复原的进度,亦选定了经修复的河段上游一段未受干扰的天然河道作为参考对照。监察计划的范围包括河道的环境特点、水质、植物、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群落。初步结果显示修复河段的生态复原进度理想。水流的自然力量使浅水池、湍流和河曲更趋自然。在修复河段录得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如蜻蜓幼虫)数目也持续增加,现时已经与在参考河段录得的数目相若。最值得注意的是,一种具保育价值的稀有鱼类品种─北江光唇鱼(Acrossocheilusbeijiangensis)─已回到修复河段。此外,受破坏的河岸已再次长出青草、灌木和幼树等植物。本署在随后一年时间继续监察东涌河的生态复原情况,以决定是否有需要进行其它改善工程。


自然观赏



提升郊野设施质素

二零零三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爆发期间,大批市民纷纷前往郊外舒展身心,呼吸新鲜空气。周末及假日期间,尤其是复活节假期前后,郊野公园的游人异常多,对现有的康乐设施构成压力。为了令郊野公园保持整洁卫生,本署增加清洁公厕和康乐场地的次数。郊野公园员工延长工作时间至晚间,以便为游人提供更佳服务。此外,我们进行紧急改善工程,增加公厕的数目,并提升质素。

划定荔枝窝特别地区
根据《郊野公园条例》,本署在二零零五年三月十五日把约一公顷位于荔枝窝的风水林指定为特别地区,成为本港第十六个特别地区。该区位于荔枝窝村后面的山坡,毗连船湾郊野公园。区内的林地既广阔又独特,树冠层枝叶茂密,下层林木亦很分明。该区极具生态价值,植物种类超逾一百种,部分品种在本港难得一见,亦可找到一些形态独特的古老大树。

荔枝窝特别地区的管理目标是作为自然保育和教育用途。为配合这个目标,本署设立了一条连接荔枝窝特别地区、荔枝窝村及沿海地区的自然步道。这条自然步道长约1.2公里,除包括乡村小路外,部分路面更铺设了木板,通往区内不同的自然生境及文化遗产地点,例如古老的银叶树林及大型的白花鱼藤等等。在有特色的地点,更设有说明牌以方便游人观赏。行毕全程约需四十五分钟。

自然教育丛书
为加深市民对香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对郊野公园的认识,本署与郊野公园之友会合作出版一系列丛书,供不同年龄的读者阅读。二零零三至零五年度出版30多本新书,包括动物及植物图鉴、介绍郊野公园的图书和推介远足路线的手册等。此外,我们出版了15本儿童读物,为儿童及家长提供本地的动植物数据。市民对这些书籍的反应甚佳。

活生海洋动物搁浅
二零零三年七月,一条抹香鲸于在西贡搁浅,虽经有关人员合力抢救,但最终无法生存,被人道毁灭后在西贡埋葬。同年八月,一条中华白海豚在印洲塘搁浅,经竭力抢救后,最终亦无法生存。

二零零四年五月,糙齿海豚「小荻」在芦荻湾搁浅获救,被送往海洋公园疗养。虽然经过多月的深切治疗和护理,但始终未能复原,在二零零五年三月死去。其骨架将制成标本,作日后公开展出。